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国家出台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油料生产 -中国民间引进三匹汗血宝马 10月拍卖 价值千万美金的宝马(组图) -中国股市明年会上7000点 十月股市如何赚钱 投资理财技巧 -十七大后财经政策将体现六大特点 中国经济能否续写奇迹? -中国科技人力世界首位 研发人员仅次美国 -投资房产需避免区位价格户型三误区 购房者如何缓解房贷高压 -20家外资银行改制获批 12家营业 4家打入人民币零售业务市场 -证监会:投资者选择基金可参考五项指标 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风力16级台风罗莎将登录闽浙 北方将降温4-8℃ 海浪红色警报 -外国人出入境通关启用新版登记卡 在广东就业将实行分级制
外报:中国制造为加拿大国民年省数十亿加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香港文汇报报道称,一台中国制造DVD机卖20多加元,一台中国产的电视机才100多加元。走进沃尔玛,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已经占了商品架的一大位置,让加拿大人省回不少钱。《加拿大环球邮报》10月3日发表该报专栏作家马科斯.吉撰写的题为《中国龙是怎样给加拿大带来繁荣的》的评论文章,从通货膨胀角度来分析中国给加拿大所带来经济繁荣,指中国货令加国通胀年减0.1%、相当于数十亿加元,并认为加拿大应该为此而感谢中国的崛起。

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制造商的崛起,正在让所有的加拿大人节省金钱。同时,也抑制了加拿大的通货膨胀。

文章称,据加拿大银行统计,加拿大除了汽车以外的耐用品价格,在1995年至2006的期间已经下降了13.4%。

耐用品包括:家具、电器、工具、钟表、自行车、乐器、计算机、阅读材料、电视机、收音机和休闲车等。而半耐用品如床单、毛巾、玩具和游戏、摄影器材、纺织品、珠宝及鞋类等价格,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下跌的,随后每年平均下降了0.8%。

文章指,中国制造正在节省所有加拿大人的钱。到底省了多少钱?加拿大银行经济学家莫雷尔(Louis Morel)给出了答案:1992年,加拿大从中国进口的服装只有18%,但到了2006年已上升到50%。1992年,中国向加拿大进口的家具只占其进口的4%,但到了2006年已升至30%。而家用电器和音像设备,则从当初的2%增加到目前的17%。

莫雷尔认为,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已经让加拿大平均每年减少了约0.1%的通货膨胀率。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不大,但它却意味着加拿大普通百姓口袋里的数十亿加元,这也是那些政治家或工会领袖应该记住的,尤其是在下次再谈到中国的竞争力正在威胁这个国家的繁荣时。

莫雷尔总结说,“在未来几年中,加拿大从中国进口廉价商品日益增多,将会继续在加拿大的整体通胀率中扮演一个反通货膨胀源的角色。”

文章指出,中国以两种途径帮助加拿大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其一,它减少了通常在经济升温时发生的消费增加和生产无法跟上需求等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快速流动中,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可以满足一些这样的需求。

其二,中国帮助加拿大中央银行赢得了面子。如果通货膨胀维持在低水平—其中部分原因是从中国进口了廉价商品,那么像美联储和加拿大央行这样的机构,就会因与通货膨胀搏斗和通货膨胀的预期减弱而赢得信誉。

文章最后说,总之,“我们欠中国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来源: 中新网

相关文章:
中国制造成本渐高 印度或将取代成全球制造中心
中国制造危机:仅1%出口产品受影响 我企业首次完胜涉外知产案
中国制造信任危机并非主流 仅1%出口产品受影响
美国卖场"进场费"看涨 "中国制造"外销雪上加霜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
商务部释疑"中国制造":58%以上产品由外企出口
中国官方表态:反对妖魔化中国制造 国外采购商蓄意扩大安全问题
高官正面回应产品质量问题 反对妖魔化中国制造
瑞典人:“中国制造”已经不可或缺 两国应强强联合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刺激"中国制造"出口价格走高
全球首部"不断电"的光能手机在中国制造
英国广播公司:中国制造成英国消费繁荣的支柱之一
图片新闻:
新疆2020年将建成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07年全国煤炭产量将超过25亿吨 十一五将增加产能4亿吨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