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20家外资银行改制获批 12家营业 4家打入人民币零售业务 -证监会:投资者选择基金可参考五项指标 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超强台风“罗莎”将登录闽浙 最大风力16级 海浪红色警报发布 -中国经济增速可望连续5年超10% -中国海军创新思维保障"飞豹"战机形成战斗力 揭秘首颗人造卫星 -美国《财富》排商界50大女强人 6名华人上榜(组图) -袁隆平研制的三代超级稻试种成功 国家大剧院地下有10层楼深 -上半年银行业利润逾2600亿 不良贷款率降至8.98% 上市公司百佳 -晋现一批产能超千万吨地方煤炭集团 对煤矿实行A B C分类管理 -广州以后买房只算套内面积 拟取消公摊面积 京二手房逼近万元
“高利率时代”来临 购房者如何缓解房贷高压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对于那些即将贷款买房的人来说,选择合适的房贷金融产品非常关键

    新华网成都10月5日专电(记者 侯大伟)2006年以来连续7次加息,为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退烧降温”。面对已经来临的“高利率时代”,已经和即将承受高额房价的“房奴”们,将要如何面对因加息而带来的房贷高压?

    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些金融机构的理财专家,他们给出了一些在“高利率时代”缓解房贷高压的建议。

    对于贷款买房者,盘活现有资金应是缓解房贷压力的重点所在。有着多年保险行业营销经验的理财专家陈建武认为,将现有资金大笔地存入银行或用来偿还贷款余额是最不可取的理财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确保家庭的金融风险最小;最好的办法应是将这些资金分散投入多种理财渠道,银行存一些、保险买一些、基金入一些、股市投一些,在资金分配比例上要合理,尽可能做到存银行的钱能够救急,买保险的钱带来保障,基金股市的钱要能增值,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使收益远远超过加息所带来的额外支出。

    对于那些即将贷款买房的人来说,选择合适的房贷金融产品非常关键。据了解,在频繁加息的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已适时推出了应对“高利率时代”的多种房贷金融产品:

    固定利率房贷。购房者在签订购房贷款合同时如果选择了固定利率房贷,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上调抑或下降,借款人都按照固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固定利率房贷的优点是房贷的利率并不随物价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借款人规避利率波动的风险。

    双周供。不同于传统房贷以月为单位循环偿还贷款,而是以两周为一个单位计算还款周期,由于双周供在本金还款频率上比月供加快一倍,因此每个月可节省一半月供本金的半月利息。在利率相同、贷款金额相同、贷款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双周供比月供支付的利息要少很多。

    气球贷。这也是一种采用全新还款方式的房贷产品,贷款人可以选择一个较短的贷款期限来计算利息,以较长的期限来计算月供本金,其利息和部分本金在计息期限内分期偿还,计息结束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如果届时资金压力较大可以再次融资。

    此外,由于公积金利率上调幅度比商业贷款利率上调的幅度要小,同样是5年期以上的房贷利率,经过今年5次加息后,商业贷款利率为7.83%,而公积金贷款利率仅为5.22%。所以在购房时,一定要尽可能地使用公积金贷款;如果贷款金额较大,可使用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组合,但在商业贷款部分,一定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房贷产品。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发改委:中国楼市将加大供需双向调控力度 "房贷新政"解读 答问
公积金贷款如何算 房贷新政遭遇"公积金"盲点
"9·27"房贷新政:散户或被赶出房产投资市场
央行、银监会负责人解读:"房贷新政"新在哪
提高第二套房贷首付效应待解 房贷细则正在制定
房贷新政影响有限 开发商称房价不会下调 新政落地房产股反涨
美房贷危机启示:早紧缩胜于晚紧缩
央行:房贷新政为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授信
部分银行房贷新政节后实施
第二套房房贷利率或增一成 低总价房屋有望走俏
银监会或近期出台房贷收紧措施防范信贷风险
第二套房贷利率将上浮 上海部分银行暂停二手房贷 首付或提高
图片新闻:
新疆2020年将建成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07年全国煤炭产量将超过25亿吨 十一五将增加产能4亿吨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