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
内部市场狭小制约东盟经济发展
对于泛亚铁路网的前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认为,它虽然不足以解决东盟内部矛盾,但毕竟是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东南亚经济有望与欧洲和北美并驾齐驱,其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重要。
经济结构雷同限制经济发展
但对于东盟经济目前的现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担忧。王小广说,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矛盾主要是内部市场的狭小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东盟10国的总人口为5.3亿,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370亿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大,基本上属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内部市场潜力较小,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严重。
资料显示,1999年,东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出口贸易额及在其总出口额中的比重分别为819.29亿美元,占22.2%;5811.62亿美元,占54.6%;13763.14亿美元,占62.6%。
东盟各国不但高度依赖外部市场,而且出口的商品也高度一致。东盟内部的新兴工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是凭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20世纪90年代起,又转换为以下游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为主。由于中国的电子产品出口来势汹汹,2004年,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是对东南亚投资的两倍。
专家认为,经济和贸易结构的雷同化极大地限制了东盟内部各成员国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从这个角度来衡量,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东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
成员国间差距过大沟通较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周小兵接受本报采访时补充说,成员国差距过大也是另外一个主要矛盾。
在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上存在巨大差异。2000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330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越、老、缅、柬四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00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
专家指出,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各成员国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和欧盟相比,这是东盟的一大劣势。
此外,虽然区域性经济组织并不需要明文规定组织内部的核心经济力量,但从欧盟和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范例中可以看出,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在客观上需要有核心的经济力量。而东盟还没有一个有能力担当领导的国家,中坚力量的缺乏降低了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
专家指出,区域内核心国家的职能在于承担区域组织的重大责任,起到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的职能。在北美范例中,毫无疑问,美国执自由贸易区之牛耳,1995年墨西哥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正是因为美国的全力注资解救才使得金融危机没有波及其他的美洲国家。在欧盟的范例中,德国和法国是两个核心。
沈骥如认为,以上两个矛盾也是造成泛亚铁路工程酝酿47年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高增长将带动各国
但是,另外一系列数据也让人们对东南亚一体化的进程充满期待:这一地区聚集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四分之一的GDP和一半的外汇储备。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成员国保持着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
趋势也说明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正在逐年上升。20世纪的90年代起,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东盟占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份额由1991年的5.8%,预计今年将上升到60%。
专家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出口产品虽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对产品进行细分,仍然会发现产品的互补性。
统计表明,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商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它们主要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其中一部分是东盟具有优势的商品,包括东盟多数国家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等,约占中国从东盟进口额的42%。;另一部分是中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等约占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38%。
第二类是互补不明显的商品,也占到双边贸易的一半。比如电子信息产品在双方出口产品结构中都占据相当的权重,从表面上看具有很强的竞争性。但是从2000年起,中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电子配件产品的巨大需求,中国从东盟进口的电子配件大幅增加,年增长率达到30%。
沈骥如认为,随着泛亚铁路东南亚走廊贯通,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框架的确定,双边的贸易、投资会大幅度增长,从而有效拉动各自国内的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