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企业拟组团赴美游说 避免产品安全问题扩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0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国会山”的推动下,被日益放大的“产品安全问题”可能让“中国制造”再度面临新的限制措施。

美国时间7月1日,因提出压迫人民币升值的“舒默—格雷厄姆提案”而名声大噪的美国参议员舒默敦促美国严查中国商品。记者昨天获悉,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做好了赴美游说的准备。

舒默是来自纽约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尽管他一直回避“反华议员”的称号,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却一直在反华议案中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

此次,舒默敦促在美国商务部内部任命一名“全权处理进口事务的官员”,监督和协调对进口食品和产品的检查,以确保安全。

与此同时,舒默还给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写信,试图让后者要求所有食品、维生素和化妆品公司列出全部非美国出产的配料的原产地。他的理由是,“太多中国厂商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底线超出了安全范围。”

从今年早些时候进口中国宠物饲料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又牵连到中国牙膏、汽车轮胎、玩具和海产品,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近期中美贸易中的新课题。但是,由于这一问题与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的不满情绪合流,使得本来单纯的贸易问题的解决蒙上了越来越多的政治阴影。中国贸易顺差已经两年突破千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这个数字又攀上了857亿美元的同期新高峰。

昨天,美国财长保尔森驳斥了舒默等议员要求设立专门机构来监管进口产品安全的主张。他认为,美国目前的管理并没有漏洞,而且这些问题都在处理当中。不过,民主党执掌的“强硬”国会似乎并不愿意放弃这一机会。

昨天,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会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展开行动。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赴美游说“国会山”和介绍情况已经在很多企业的计划之中,详细的日程可能在本月中最终确定。

布什丧失“贸易促进权”

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信号强烈释放

晨报讯 (记者 刘映花) 尽管布什政府官员近日纷纷发表讲话,强烈敦促美国国会延长布什总统的“贸易促进权”期限,但在民主党人的执掌下,美国会还是于7月1日凌晨否决了这一提议。外经贸大学中美管理学院院长刘宝成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正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强烈信号。

“贸易促进权”也称贸易“快速道”授权。这项授权规定,对于总统同外国签署的贸易协议,国会只能批准通过或者否决,但不能修改协议内容导致久拖不决。自2002年被授权以来,布什政府与新加坡、澳大利亚、智利等许多国家政府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通过这些协议,美国的出口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然而,此次美国许多国会议员却以本国没有充分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为由,拒绝延长布什总统的“贸易促进权”期限。

刘宝成表示,美国会此举对中国尚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其背后反映的贸易保护主义“复兴”趋势,却足以引起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注。(记者 刘映花)

来源: 北京晨报

相关文章:
美议员呼吁美国成立专职机构监控中国进口产品
调查显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
美国企业首度从中国召回“问题采棉机”
美国财政部游说中方加大对美直接投资 缓解逆差
美国滥用贸易救济调查 五矿商会强硬回应反倾销
美国政府带头反对施压人民币汇率新议案
中方坚决反对美国对铜版纸增收反倾销税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