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对历代祖宗,特别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纪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断。对迁至本省本地的第一代始祖,族谱上往往特地注明。作为祭祀的老祖宗。据调查和从族谱上看,过去各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其祭祖分祠祭、墓祭和家祭。
祠祭
新中国建立前是每年的春分、冬至祭祖,称“祭祖会”。祭祀繁简视各姓规例不同,祭品的丰俭也视祖代高低而有差异。祠祭的一般情况是:届时,各姓各房子孙集中老祖先祠堂进行祭祀。所有伙食费用是祖业祀田的收入,强弱不等。据说,开始各房人较少,祭祖时每家人都去。后来人发展多了,每户就只去一人。前去祭祀者的多少还看经济实力,富者办几百桌,远近各家男女长幼毕集,有的四五百里路都要赶到,热闹非凡。贫者办几桌或十来桌,只限男性参加,或轮流而至。祖上的祀田由族长(或称会首)管理,收入主要用于办祭祖会,并在会上向全族人宣布收支情况,富裕者还分给路费。
祭祖时,要杀猪宰羊,以整猪整羊整鸡鱼为祭品,同时还有酒、菜摆在神位前的方桌上。祖先牌位前有香炉、供果、糕点。点香蜡、黄表、钱纸,这些蜡纸为各家自带,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然后放火炮,依次磕头作揖,香蜡燃完即收供品会餐,餐后散会。在调查中,近世祭祖已不念祭文,但在族谱中尚有记载。
“时维长至律应黄钟物本乎,天咸有资始之意人本乎,祖岂无追远之诚忆我。先人聚族于斯,历有年矣,派衍千枝或东或西,分其绪源,共一本在粤,在蜀被其庥,当此长至佳辰。爰洁粢盛牲醴,聚岭南之子孙拜跪堂前列西川之。对越天上俯冀我祖,佑启后人鉴馨香之。微忱遐尔一体,绵孝友之令德,血食千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墓祭
墓祭较祠祭为简。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祠祭基本消除,但墓祭仍在继续。各姓每年春冬年节,普遍各携自己的后辈登坟拜祭祖公祖婆。备香蜡、钱纸、刀头、酒菜、坟飘祭奠。坟飘是在坟上插一竹竿,竿上缠红黄蓝白黑色刻花纸,风吹时飘扬,故叫坟飘。一房人插一根,几房人一大簇。祭祀时各房人全去,依次磕头,把酒洒在坟前,放一串火炮,然后铲草、培土、挂纸,祭毕回家。
家祭
旧时祭祖一般在老房子的堂屋,神龛上中间供有祖先牌位。祖先牌位做工讲究,一般用黑漆地,赤金或泥金做顶和写字,书写请有文化者,不限于非要本族人执笔。如刘家的祖先神位上写着:“刘氏历代高曾显祖考妣神位”或中间写“显祖刘老大人之神位”左边为老人称呼,右上还要写上“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再右写某年某月某日立。同时神位下面供土地神、财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