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有许多禁忌:
1、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
2、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同时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
3、住房内摆设眠床忌正对屋顶横梁。认为横梁压顶预凶,且易生恶梦。床位不可直向房门,也不宜脚朝门口睡觉,这是丧事象征。
4、出门办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时”。
5、生了孩子不直呼生了,称“供”了或“轻”了,“产”了。
6、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词,直呼年岁多了或年岁高了。
7、探病时间忌在下午、晚上和农历初一、十五日。下午谕日已过昼,晚上谕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问讯病人忌直呼病字,宜询问“那时不自在?”“那里不自然?”称小儿病了叫“不乖”。
8、死人忌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死后七天逢七叫“撞死”,认为家中会闹“风煞”。逢七的当天,全家人和共屋的邻居都要清早离家出外“避煞”,午后才能回来。
9、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有“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10、路遇不认识的中、青年妇女问讯,忌称“大嫂”、“大婶”、“伯母”、“叔娘”之类称,宜称“大姊”或“细妹”。否则易错称得罪人。
11、数字禁忌。客家人忌4678。4喻死,7亦象征死了,4466是对傻瓜的贬称,7788是指无事生非讨人嫌。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和忌讳语言。客家人禁忌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忌讳语言有意改成与之意义完全相反的吉利语。
忌“无”——改说“有”。普通话“没有”,客家话的书面语说“无”,而客家人常常忌用。比如主人劝酒时,看见客人杯中明明无酒,可是客人偏偏连说“有有有”。如果发现自己米缸中的米吃完了,忌说“无米”,偏偏改说“有米”,或说“米都有哩”。客家人十分注意正月初一和办喜事的日子说吉利话。许多父母都会提前时间教育小孩在这些日子里不要说“无”。
忌“少”忌“完”——改说“多”。家里的食品或消耗品,明明快用完了,客家人却忌用“少”、“完”等字眼,改说“多哩”。如果在建房竖门上梁或祝寿这天,谁说了“少”、“完”等字眼,马上就要受到斥责。
忌“死”——改称“活”。从街上买的活鱼到家后死了,要反说“活了哩”。就连家禽家畜得病死了也忌说“死”,而改说“活哩”。死了亲人就更加忌讳说“死”,要改用“老了”或“走哩”。
忌“好”——偏说“丑”。客家人不能当面称赞别人的小孩长得好,长得棒,长得秀,更忌说小孩的体重,而要说“好丑陋”、“长得丑”,这样,小孩的父母才高兴。
忌“亲”——偏称“疏”。客家人认为,亲人之间八字相克是一种大忌,如小孩的八字同父亲或母亲相克,就要采取在称呼上变亲为疏的方法处理。如果父子相克,儿子就不能叫爸爸,要称改“伯伯”、“叔叔”或“邻舍”;如果母子相克就要改称母亲为“婶婶”、“奶姆”。
忌“贵”——偏称“贱”。若“八字先生”为小孩算命,说小孩八字大,有富贵相,父母就会认为“贫家难养富贵人”,“终久必然离开(早亡)自己”,便会给他起“毛狗”、“牛崽”、“贱女”一类的乳名。有的还将小孩的生庚八字寄放到大地方的城隍、寺庙里。
谐音必忌。客家陈姓或程姓子弟不愿当船夫或船员,因为“陈”、“程”与“沉”谐音。上了船的人忌说“东西沉”,只能说“东西重”。客家人尤其是屠夫忌说“猪舌头”,因为“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客家人便把“舌头”改名为“利子”(东北、华北人则称“口条”或“招财”)。
数目忌“四”、“七”、“八”、“双”。“四”因与“死”同音,客家忌讳。客家人就将“四”的单音节词,改为“红数”的双音节词。比如“四斤猪肉”,就改说“红数斤猪肉”。“七”、“八”亦为客家所忌之数,有“七星八败”的口头禅。“双”与“丧”谐音,也忌,但有时又以“好事逢双”为由又不忌讳。
儿童上学的第一天,称“破蒙”,在路上忌踩牛屎,忌与妇女相遇。因此旧社会小孩入私塾的第一天,都是在天亮前点火把由父亲背着去学馆的,为的是怕踩到牛屎,怕撞见妇女。这显然是轻视农业生产、轻视妇女的思想表现。
女孩出嫁忌带走娘家泥土。客家女孩出嫁时,必须换上新鞋,由父母或兄弟,或亲戚背到厅堂(祠堂)辞别祖宗,鞋不沾土上轿。理由是不带走泥土就是不带走娘家财气,如果带走泥土,娘家要变穷。 女儿出嫁以后,携丈夫一同回娘家,在娘家如须住宿不能同睡一床,否则,会被娘家人认为晦气、倒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