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牛是农家宝,农民少不了”。在长汀客家山村,有史以来,农家崇牛、惜牛如宝,上下传承,老幼皆知。在长汀一带,古时每临立春这日,便有“扮春官、迎春牛”礼仪习俗,州县各级官员在“春官老爷”率领下,在州县衙门前摆设香案,高挂春牛图,隆重举行迎春接福、迎接春牛仪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山村农家,则于这日由各家农夫赶着耕牛,在农田中犁上数趟,表示春牛耕作开始,以求人健牛强,田禾大熟,五谷丰登。每当春耕夏种大忙农时季节,最为辛苦的莫过于耕牛。为确保耕牛在大忙季节始终保持终日劳作不休的强健体力,农家于大忙季节前对牛就已开始进行全方位保养:如给牛煎服舒筋活血的中草药,大锅热煮地瓜粥,夜半添加草料;每临冬春之交,牧草稀缺,家家户户还分派农妇成群结对远赴深山大坑,收割嫩茅专为喂牛,让牛养精蓄锐。农历四月间,农村俗称“四月芦花天”,正是昼长夜短,青黄不接季节,人人备感疲倦,全身无力,这一带农家倒把这种现象尊为耕牛向人借助力气,因此,更加惜牛至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