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对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又叫“关秧门”。客家以水稻种植为安身立命、世代传家之本,因而有着许多关于稻作生产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稻作民俗体系。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而稻谷即将收割之时,农历六月的客家人又要纷纷“吃新”、“尝新”;稻谷收割完毕,感恩的客家则要摆“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
与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嘉应(今梅州市)三大诗人的胡曦,其《兴宁竹枝杂咏》之《挂田钱》诗云:“入春祈谷又祈年,伛偻神祠古道边。削得竹竿还剪纸,同侪(客语方言词,他)来去挂纸钱。”粤东客家在做好秧田准备播种前,均要举行一个“挂田钱”的祈丰仪式,在削好的竹竿上粘糊纸钱,挂在秧田中间。
赣南客家则在播秧以后,要在田边插上三支香,挂上三页纸钱。清明前后,各家户还要做“艾米”(即艾叶“清明粿”),把做好的“艾米”提到秧田里去祭祀,希望自己的秧苗无病无灾,茁壮成长。这种祭祀形式,当是客家先民向当时土著之一壮族学习的结果。
赣南客家地区传说,古时候壮家有位姑娘叫秧妹,长得非常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又能插得一手好秧苗。有一天,秧妹在木楼上织锦,突然闯进一伙人,把她抢到土司那里。土司逼秧妹嫁给他做小妾,秧妹宁死不屈。后来土司把她关在一个岩洞里,她不吃不喝,整天痛哭。日子一久,她变得瘦骨如柴。土司见秧妹不像以前那样美丽,就逼她下田插秧,许她一天插完一块大田,就放她回家。就在插完最后一棵秧时,她突然倒在了田头,手里握着最后一棵秧苗离开了人世。后来到了天庭拜见玉帝时,秧妹手里仍握着秧苗,于是玉帝就封她为护秧神。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客家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赣南大余客家播谷种俗称“点禾子”,播早稻一般在惊蛰日前后,因此又俗称“点惊蛰”。播谷种日一大早,各家户纷纷备齐香烛、纸钱到田头祭祀田螺菩萨,祈求保佑丰收。
赣西吉安客家也有“祭秧田”的风俗。春播之日,将线香三根、纸钱三张用红线扎好,包在香头上,插在秧田角。然后鸣爆竹,祝告社稷之神,祈保秧苗不烂,长势良好,然后将已发芽的种谷种子播下田去。
俗云“秧好一半禾”。旧时农家播种都要择吉日才下秧田,播种时,从长青树上取一根树枝插入田塍,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即五谷神)保佑,让禾苗长得像长青树一样茂盛茁壮。有的还诵念祝祠:“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纸,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然后用线香穿红纸插在田边,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知觉。种谷转青后,家家户户做“秧青粿”供奉禾官菩萨,祈求保佑秧苗茁壮成长。有的播种人头戴斗笠,紧闭嘴巴,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避免鸟雀啄食;还有的播种人用五指插一下田埂,意为“五虎下山”,以防野兽、鸟雀之害。秧苗刚露出水面,农妇就端上斋饭、斋菜送到田边,接着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像青葱青蒜一样茂盛。
客家开秧门日需备晕腥酒菜、田艾米粿、香烛纸钱等,在田头及社官庙祭拜,祈求保佑丰收。男主人还一大早下到秧田里,拔一把最茁壮的秧苗回家,供奉在神案上,俗称“催秧”。客家开秧门日尤其注重,各家户均要备“莳田酒”。客家莳田多延请亲朋、邻里相帮,开秧门仪式后,就请莳田能手“开秧盘”。客家“莳田酒”很是丰盛,大余客家俗谚云“莳田杀鹅,草子变禾”,认为待“莳田客”越大方,是年的收成就越好。
过去赣南宁都客家莳早稻田首日,要在祖宗堂上杀鸡或宰鸭,要备办三牲、米酒、香烛到社坛、社公庙、五谷祠、祖宗祠堂上供奉,这些习俗类似于“开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