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也要有“产业理念”
像流行音乐、电影等其他大众文化形式一样,很多西方国家的魔术都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世界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数次在中国演出都能取得巨大成功,充分的广告宣传工作功不可没。
国外多数魔术师有自己的经理人或经纪公司,魔术推广与展示专业化程度较高,前期的宣传和魔术师的造型、舞台包装为魔术表演增色不少,魔术表演市场活跃。魔术道具、魔术学习资料等魔术衍生品市场也十分繁荣。此次世界魔术大会同期展销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魔术道具展销商所携带的最新魔术道具、魔术书籍、魔术DVD等资料。
优秀魔术商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他们对魔术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有效开发,对魔术的发展有推波助澜之功效。敏锐的技术感知力、良好的艺术欣赏力,再加上灵活的商业技巧,可以从制作魔术道具、发行出售魔术出版物等多个侧面促进魔术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的魔术产业则略显力不从心,大多数魔术师没有经理人,没有成体系地经营魔术。魔术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强魔术技巧和魔术表演力方面,而没有太多精力顾及票务、演出宣传和舞台、服装等方面。没有专门的经营团队,必然会削弱包装和推广力度。傅琰东说,5年前成立的魔幻天空工作室有专门的经纪人,在经纪人的安排下,每个月能有2—3场的商业演出。这在国内魔术界,已经属于相对“富裕”了。
2009世界魔术大会组委会演出部副部长徐秋表示,中国魔术产业体系的建立有赖于魔术氛围的营造,魔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关专家还认为,需要不断完善魔术市场机制,提高商业运作的成熟程度,加大在物质设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创造更有利的魔术产业发展环境,为魔术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马妍妍向记者透露,节目获奖后,已经有包括法国在内的几家外国演出商向她表达了邀演意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于明年成行。
成功源自“创新表演”
“《芭蕾牌技》是从去年6月开始创作的。之所以能得奖,我认为首先是创意很好。”马妍妍说:“将芭蕾与魔术嫁接在一起的形式特别新颖,难度非常大。其次有不少魔术手法在全世界也是首创,如手指弹牌,牌绕身一周,在接牌的瞬间变成绸巾。”傅琰东也认为,“《青花韵》突出了中国特色,”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这是中国魔术师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正像国际魔术联盟国际主席艾瑞克·埃斯文说的那样“中国魔术不必刻意拷贝西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并开掘出新意,于中国魔术而言,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这就需要魔术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009世界魔术大会执行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林建认为,中国魔术表演者的文化素质有待加强。“很多国外魔术师通晓多国语言,但中国的魔术师却很少如此,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魔术交流与沟通。”
有业内人士指出,魔术节目在原理上是相通或相似的,难分高下,关键是看创意,看艺术处理。我国的魔术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一套既定习惯,相对还是比较老套,继承照搬的多。变同样的东西,西方魔术师表演起来住往比咱们好看。比如用手绢变伞,国内魔术师第一、二条手绢变伞,第三条还变伞,国外魔术师就可能变出红玫瑰什么的,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差别虽然细微,但效果却很不一样。
此外,很多中国魔术师过于注重技巧,相对忽略了表演方式;与舞台魔术相比,中国的近景魔术尚有待提高,这也是艾瑞克·埃斯文指出的中国魔术的问题。
魔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表演,它更在追求一种艺术的传递。从本次世界魔术大会上的节目也可看出,优秀魔术师们的表演往往结合了喜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组合了绚丽的音乐和神奇的幻想,融入了玄奇、美妙的故事内容,正是艺术的灵魂让机械的道具具有了生命力,跃动在观众面前,散发迷人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