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避免低俗?
艺术上仍需逐步转轨
标志性的苏格兰格裙裤、背着小花布挎包,扭扭捏捏走上台,一开口便是“娘娘腔”。
这样一个“活宝”,有人喜欢有人烦。
小沈阳的粉丝认为,他的表演自然轻松、诙谐幽默,看到他就忘记了忧愁。有网友说: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小沈阳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然而,也有很多人看不惯,认为其扮相媚俗、哗众取宠。
还有人总结了小沈阳领衔的“赵家班”全国巡演时的“三大怪”:掌声需要讨出来,演员没事互相踩,低级俗套往外卖。比如要掌声时这样说:“我难得出来,一年就出来两回,清明一回,七月十五一回(意为自己是个鬼)。谁要不鼓掌,我到他家去演……”有观众说,虽然是“玩笑话”,但还是有点过了。
更多人受不了的是有些二人转节目的“粗口”和“荤话”,以及男女演员做出一些出格动作。沈阳市民李锋至今懊恼自己的一次失误:他请外地来沈的朋友一家看二人转,一些让大家尴尬的场面频频出现,朋友的妻子便借故领着女儿中途退场了,搞得李锋很不好意思。
作家王蒙这么比喻小沈阳的表演:饺子俗,但是好吃,俗就是俗,只要不是恶俗。他认为,小沈阳的草根经历,使其更能体会大众喜好,贴近普通百姓。
张红星认为,“通俗稍过一点,就可能变成低俗甚至恶俗。小沈阳的某些表演确实值得商榷,开展文艺批评是必要的。”不过,他也表示,小沈阳在艺术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他也正在努力向雅俗共赏的路子转轨,如果对他过多苛责,会令其无所适从,可能扼杀他的创作力。
能给观众留下什么?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2009年大红大紫的明星,谁能红得更久?”结果显示,小沈阳得票虽多,但没能超过凭借电视剧《潜伏》收获大量好评的演员孙红雷。有网友分析,春晚后小沈阳到各地巡演,多是重复以前的老段子,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也让大家开始怀疑他的创新能力。
前不久,“赵家班”在广州演出,小沈阳只出现了半小时左右,没有什么新的表演内容。媒体评价说,整台演出,与其说是“东北二人转”,不如说是一场“山寨歌舞”表演。看完后,很多人觉得被“忽悠”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一个人的表演落入俗套、缺乏创新,人气也不会在他身上停留太久。
与赵本山、郭德纲等笑星相比,小沈阳走红的年龄要小很多。“小沈阳他什么都没懂就火了”,赵本山说,如果他每样事都做得很好,他就成精了,希望大家宽容地对待他,他就是个孩子而已。
对比起来,功成名就的赵本山以半百之年,为不断扩张的“刘老根大舞台”掌舵,前不久还专门进入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CEO培训班充电,很多人佩服本山大哥“老而好学”、“可持续发展”的勇气。
“小品王”是怎样练成的?20多年的“常青树”又是怎样练成的?有网友建议:小沈阳不必忙着全国走穴式的演出,首先要学好师傅赵本山的“真经”,静下心来充充电,再发光吧!
好的文艺作品涤荡人的心灵——不少观众表示,“当时笑得肚子疼,回头一想啥都没有。除了生产浅层次的快乐外,小沈阳还能给观众留下点什么?”小沈阳还能火多久,还能走多远——这是许多人的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