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裔不该姓孔那该姓什么?”昨日,一篇刊载于《环球科学》杂志、题为《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的文章经各大网站转载后,在网友中炸开了锅,对于作者严家新从遗传学角度质疑孔子后人身份的观点,大多网友直斥无聊。
事件:生物学博导叫板孔氏基因
严家新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博导。他在文中称: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他以遗传学理论计算,随传代次数增加,遗传物质会按几何级数递减,今世孔子后裔,“只继承了约一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严家新引用孟子的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表示:“人们夸耀祖先往往是基于与之有相同基因的假设,然而人类遗传物质在后代个体中稀释的速度非常快,以至先辈的基因在第6代以后的某些个体中就很可能不存在了。”所以他在文末写道:“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
严家新的观点遭到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批驳,不少人直斥严家新无聊,并讥讽“如果孔子后裔不该姓孔,那他也不该姓严”;也有网友以遗传学原理“回击”:“遗传过程中Y染色体基本不变,所以叫‘姓氏染色体’,孔子后裔中男性都继承了这个染色体,我都替这博导脸红。”
回应:看不惯“血统论”而发声
昨日下午,记者几经辗转联系上严家新,他表示没想到网友反应如此激烈。他说,这篇文章是十多年前为一位孔姓朋友而写。“当时他说自己是孔子多少代孙,我便开玩笑说,你和孔子能有多大联系呢?后来我回到家就写了这篇文章。”
“实际上我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刊登在杂志上的并不全面,我承认网友提出的‘Y’染色体是文章的漏洞,我原打算事后专门撰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严家新表示,Y染色体也起不到决定作用,“这是一个逐渐在消亡的染色体。”
他说,自己撰文的目的是因为看不惯一些人唯“血统论”的做法。他解释,遗传物质递减,就像把一块蛋糕不断切分,到第80代人手里可能连蛋糕渣都没有,“孔子再伟大,和这个后人又有什么关系?”
专家:后裔不一定得孔子真传
记者又联系上我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安德义,他表示,研究遗传意义不大。如果要证明其后裔身份,可以靠族谱、家谱,汉代以后,孔家的家族谱基本由官方保存,相对完整,可以作为凭证。“与其去研究基因遗传,不如研究文化传承。”安德义说,现在的确有一些孔子后裔,背《论语》都会念错别字。”安德义说,相反是很多旁姓人,如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这才更重要。
[链接]
孔氏排辈
从明朝孔子第56世孙开始,孔氏的辈分都是由皇帝赐字。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帝、道光帝先后各御赐10字,从第56代一直排至第85代。后北洋政府又批续了20字,定下了孔子第86至105代孙的行辈。据孔府档案记载,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孔子后裔已繁衍至第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最高的是第69代的“继”字辈,上下相差达14代!
孔门名人
孔融(20)、孔尚任(64)、孔庆东(73)、孔繁森(74)、孔祥熙(75)、孔令辉(76)……(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