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中国家集团携手维权
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大幅上升,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显著的国家。尽管中、印制定了各自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的自主减排行动,积极开展国际气候合作。但是,为了实现各自经济增长、削减贫困等目标,其排放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遏制。在未来应对国际气候变化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分担减排责任将成为哥本哈根会议上的焦点议题。自巴厘岛会议之后,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有所趋同,通过为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减排附加条件等各种手段施压,明确要求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承担具有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尽管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也存在分歧,但是面临共同的压力,发展中国家集团在会前迅速协调原则立场,达成统一战线,延续此前谈判中所采取的“77国集团加中国”模式与发达国家集团展开博弈。其基本态度是,坚持谈判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基本原则不能放弃或部分放弃。中国、印度等公布了各自的自愿性减排目标,展示出承担相应国际责任的意愿和信心。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四国已经对东道国丹麦提出的试探性减排草案表示反对并提交出一份联合方案。
四前景
温室气体减排与各国的能源结构、使用方式、效率及安全等密切相关,牵涉国民经济命脉。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然导致国内、国际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重塑国际关系。国内和国际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两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各谈判主体的气候政策走向和立场取决于二者互动的结果。
哥本哈根会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减排目标;区分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的责任以实现该目标。然而,由于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十年前迥异,在此过程中,“京都原则”能否得到各主要谈判主体的尊重成为问题的关键。同时,国际社会迫切需要适应当前实际,包含建设性原则的开放式谈判框架作为讨论的基础,以此打破谈判的僵局。在短期内,顺利克服种种障碍,就分歧甚巨的中期目标等实质性问题达成一致殊为不易。
但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尽力减少和消除其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福祉,各国政府应同心协力,加强合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这一点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尽管各谈判主体之间尚存在种种分歧,但是错失哥本哈根会议契机,谈判以破裂收场并非为各方所乐见。因此,经过近两周的讨价还价,或会达成一个框架性的国际协定。该协定为推动各国继续谈判,加强合作的基本框架,就减排目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核心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以此为基础,国际社会展开后续谈判,落实具体的合作方式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研究部副主任王瑞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