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届时,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于此。国际社会是否能够顺利达成《京都议定书》的替代性协定,以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程举世瞩目。
随着会期临近,各主要谈判主体的行动紧锣密鼓,其基本立场、要求和政策等进一步明晰。据此,可以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作一初步分析。
一美国方案基础脆弱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占世界排放总量的约1/4,而且将继续增长。其态度与作为对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影响举足轻重。奥巴马政府将此次会议视为恢复国际气候谈判主导地位的良机。
2001年,布什政府拒绝《京都议定书》。然而,美国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在完成了相关政策准备之后,加强了对于全球气候谈判进程主导权的争夺。从2007年-2008年,布什政府连续三次主持召开美、英、法、中、印等参加的“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虽然无法取得实际成果,但是干扰并进而在联合国气候谈判框架之外另起炉灶的意图明确。
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更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能够提出明确的方案,恢复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的领导作用。在国内,奥巴马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纳入经济刺激计划,以之作为克服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举措;努力推动国会完成联邦气候立法,并取得初步成果。6月,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气候安全法案》。在国际上,美国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通过首脑外交等多种渠道进行密切接触,期望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搭建起双边合作框架。
11月24日,美国政府多年来首次宣布了明确的量化减排目标,承诺原意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尽管这是美国国内正在辩论的所有减排方案中所提出的最低目标,但也是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美国所能够示之以人的唯一成果。该目标的实际减排效果及其示范意义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而且,美国国会未能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完成联邦气候立法,说明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期望尚未形成统一国内气候政策的美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兼顾各方利益的全面方案并不现实,其谈判力和说服力也势必受到牵制。由于缺乏国会背书,其在会议上所作出的任何承诺也都有可能如当年前副总统戈尔签下的《京都议定书》那样遭到国会等势力阻击而成为一纸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