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这块宝地,其开发历史古老而悠久,远古人类在境内留下了许多遗迹,远者可上溯到旧石器晚期。1959-1965年,云南省第三地质大队在小中甸西山一带进行地质普查,在北起辖勒、南至三碧海近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1959年,中央民族学院教师王恒杰在小中甸羊多河北岸区哇丁山坡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磨制石斧残段,同时出土若干陶片,其烧制技术比维西哥登出土的还原始,远较德钦永芝、纳古及中甸尼西石棺墓中出土的粗拙。建塘镇以觉茸为中心的西山一带及金沙江沿岸山坡,时有零星磨制石斧发现。
石棺文化博物馆
1988年3-4月,云南省考古队对尼西石棺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克乡、奔东共清理61座石棺墓,出土随葬品双耳陶罐8件、大小单耳陶罐3件、青铜剑2件、骨器6件、海贝7件、绿松石3枚、管珠26件、手镯等有机质环多件、纺轮一件,这些经碳14测定,为距今2850±80或2810±80年的西周时期遗迹。此后,经迪庆州博物馆、中甸县文化局、中甸县志办调查,中甸境内东旺、金江、上江、虎跳峡、三坝等乡(镇)还广泛分布着石棺墓,其年代有的比尼西石棺墓还要早,随葬品全为石箭镞、石针,有的则延续至唐、宋时期,棺内已由肉身葬改为火葬,俨然是一个石棺文化博物馆。
新石器晚期的岩画
中甸金沙江岩画分布于虎跳峡口至四川无量河下游长约60公里、宽3-5公里的金沙江沿岸狭长地带,经查明的有三坝东坝渣日硝厂洛、花吉足、你可见、白云湾、洛吉木圣土岩补洛、居石岩补洛和雷打牛子7处。据群众反映,尚未查明的岩画点还有很多,约有二三十处。这些岩画以动物为主,原羊最多,其次为麂、牛、猪、马、鸟等,还有少量的记事符号。据初步的调查研究,这些岩画的年代大致在新石器晚期,多以头部来表现动物,构图自然,运笔自如,部分研究者认为它们与发祥于当地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有着较直接的亲缘关系。
吐蕃神川铁索桥
唐贞观年间,吐蕃开始南下,至唐仪凤、调露年间,在今中甸县与丽江县塔城之间的金沙江上建造了一座铁索桥———吐蕃神川铁索桥,打通了一条通往南诏的大道。此桥形制与现存由汤东杰布建造的西藏拉孜县彭措林铁索桥极为相似,而修造时间早800年,形制上都是以铁索通过河中的中心桥柱贯达对岸,不同的是中心桥柱,彭措林铁索桥是用木石砌筑的,而神川铁索桥则是耸立在江中的一道天然岩石,因形似笔架,名笔架石(又名照壁石),分三岔耸立江中,其中两岔凿有直径一米的圆洞,用以贯穿铁索。
铁索桥建成后的百余年中,这里成了滇藏贸易和往来的重要通道。唐樊绰《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载:“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博易。”可惜的是,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异牟寻叛蕃归唐,奇袭吐蕃神川铁桥,铁桥被斩断。更可惜的是,1959年疏浚金沙江航道,民工将江中笔架石炸塌,横卧于江中,枯水季节,尚可见到当年贯穿铁索的石穴。桥址东岸几麻沟沟旁,有一平台岩房,为兵卒守桥住所。平台下方有一道石梯可通江边,为汲水道,石面已被踩踏得十分光溜。神川铁索桥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之一。
白水台摩崖诗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在明王朝“辑宁边境”的皇帝声威庇护下,为扩大自己的领地,占有更多的财富和奴隶,从天顺六年(1462)起,向滇、川、藏三省交界的藏区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嘉靖八年(1529),当木氏土司势力占领了大半个中甸时,便在今小中甸塘布谷贡下村建立起他的行宫年各羊脑寨,规模宏伟,其城为长方形,以粘土夯筑而成,墙厚0.7米,高两米多,周长1500米,总面积62500平方米,墙外掘有护城河,曾以铸铁管将贡恰曲鹅水作护城河水和饮用水,后毁于康熙六年(1667)和硕特蒙古占据中甸时或康熙十三年(1674)蒙藏兵平定中甸木氏叛乱时。嘉靖三十二年(1553),木氏土司势力控制了中甸全境,翌年,土知府木高巡游三坝白地白水台,在白水台题刻摩崖七律诗一首和七言绝句一首:
五百年前一行僧,
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陇,
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留尘不染,
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主,
羡此当人了上乘。
嘉靖甲寅长江主人题
释里达多禅定处
五马巡游来圣地,
玉田千涧水脂凝。
人间此景闻者少,
不是天成谁道明。
紫金尊者甲寅
二诗既维妙维肖地描绘了白水台泉华奇观的奇妙之处,也预示了木氏土司利用藏传佛教统治滇西北藏区,欲继续扩大势力范围的意图。白水台摩崖诗是1935年由著名历史学家陶云逵先生首先发现的,多少年来,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大龟山麓的藏公堂
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藏公堂”,座落于中甸县城大龟山东麓龟井北侧,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原名“独肯瑞色西康”,为全城藏民集会、议事、佛事活动的场所,后称藏公堂。同治八年(1869)毁于兵燹,光绪八年(1882),民众捐资重建,大殿高三层,上层为汉式造型,四周为圆窗环廊,殿顶为汉式木构架歇山顶,上铺瓦,屋面分正脊、垂脊、岔脊,屋顶饰有吻兽、宝瓶,檐有斗拱。四壁彩绘藏式壁画。下层为藏式结构,大殿成正方形,长宽各14米,38根方柱纵横对称排列,其中两根直达三层。四壁筑厚墙,彩绘壁画。门前为明廊,墙上绘有四大天王像。墙外四周有围廊相通,以木栏护廊。公堂两厢为汉式布局,藏式建筑。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中甸,在两厢房设指挥部,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王震等红军领导在此召开重要会议。“文革”期间,藏公堂遭受严重破坏,正殿下层壁画被毁。1984年,省、州、县三级拨款修复,建为“红军长征纪念馆”。1986年10月,十世班禅大师莅临迪庆藏族自治州视察,为纪念馆题写藏文名“中甸红军长征纪念馆”。肖克将军也为纪念馆题辞:“民族的团结过去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因素,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还将他的长征诗《北渡金沙江》书赠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张爱萍为馆题写汉文“中甸红军长征纪念馆”;当年长征过中甸的女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李贞把长征诗《过中甸雪山》一首及为长征胜利50周年而题的“红军万岁”书赠纪念馆,1987年,藏公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