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 商 在 北 京
孔子"后生可畏"的最初涵意,是指"一个人的后半生更值得去期待和敬畏"。记者认为,"后生可畏"或许都可以送给这些奋战在北京的新派或老派浙商们。【本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许煜、王珏 彭凯雷独家报道】皇城中,谁是最活跃的商人?知名而权威的零点调查公司去年在北京市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商人竟然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超过了在北京一直人气颇旺的广东商人。这项调查结果令很多人都感到意外。
在北京人的印象中,土气而低调的浙商是无法与洋派高调的粤商相比的。浙商大多出生"草根",文化程度并不高,所从事的行业也是一些小商小贩之类的。就算有一些较具规模的知名企业,大多也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在浙商办公的高档写字楼区里,往往会出现一些穿着不甚讲究,带着一串财务室钥匙到处穿梭溜跶,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的人,就是一些在京知名浙商所谓的财务主管或办公室主任什么的。这种情景与北京整个国际大都市商业氛围真是有些不太和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浙商在北京这卧虎藏龙的皇城根下也突然间龙腾虎跃起来的呢?难道用土气、低调的外表作为掩盖,发挥内在最大极限的冒险、钻营商业潜能,就是浙商在北京成功的全部秘密吗?
记者在历经长时间的跟踪采访中,终于慢慢走进了北京浙商的世界里。
闷声发财,腰缠亿贯的低调老板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或许有些偏颇,却生动刻划出在京浙商低调实干的形象。浙商李书福在北京投资 8 亿创办了全国最大的民办高校——北京吉利大学。而有一次,李书福来到北京吉利大学视察,在门前被保安给拦住了。保安之所以不让他进楼门,是因为这座大厦"谢绝民工进出"!
李书福白手起家,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营生产轿车的吉利企业,目前为"中国最大500家大企业集团"之一。此外,李书福还投资8亿多元创建了中国最大民办北京吉利大学,成为初具规模的"万人大学"。
然而,这位曾先后荣获青年改革家,十大杰出明星企业家、经营管理大师、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等荣誉的超级老板却被自己的保安以"谢绝民工进出"为由拦在门外,浙商的低调和土气可见一斑。
浙江商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为了致富,他们勤劳吃苦,敢于冒险,勇于闯天下。即使在再艰苦的地方,也能寻找生机,生根发展,而且没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永不满足。"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他们生动的写照。
很多著名的浙江商人凭着这种艰苦精神发家。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是由补鞋、做小买卖起步的。为了创业,他们挤过火车,吃过方便面。而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甚至几辈子也不愁吃穿时,他们仍在继续埋头闷声劳作。或许,这就是浙江商人为什么最会赚钱的原因之一了。
胆大心细,北京房产的"浙江军团"
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关注浙江民营企业的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一谈起浙商立刻显出浓厚的兴趣。
"在没有机会的地方会创造出机会,在有机会的地方能抓住机会"。这是张维迎对浙江商人的深刻印象。他称,"浙江商人来北京就是来抓机会的,他们的思维总是比常人快半拍。"
张维迎用了一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伊拉克战争还没结束,大家的目光依旧集中在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时,浙江的商人却已经在伊拉克的大门口排起了长队,翘首以待伊拉克重建带来的商机。
在张维迎眼中,浙江商人对市场的敏感性以及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的意识非常强。"胆大心细,敢为人先",这是张维迎在评价浙江商人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在北京,在企业界成功人士聚会上,张扬的粤商或许私下会嘲笑浙商的土气,但是张维迎对浙商的这句称赞,也是粤商们实实在在感到钦佩的。
在首都北京,无论是粤商、浙商或其他商帮人群,并不是一种"你赢我输"或"大鱼吃小鱼"的状态,而是同在一个商业圈内可共创多赢的关系。本报记者采访过很多广东商人,他们对浙商精明的经济头脑和大胆的商业作风还是非常欣赏的。
广东珠江房地产北京公司总经理曾加勤告诉记者,珠江地产在北京开发的第一个位于黄金地带楼盘开盘时,销售情况不理想。由于该楼盘地处商圈旺地,看楼的大多是老板级人物,但还是看的多买的少。很多北京本地和其他省市的老板看房,派头十足,看了一遍又一遍,伺候一遍又一遍,但真正下单的并不多。
曾加勤说,谁也想不到,这个价格不菲的楼盘最后的真正大买主竟是貌不惊人,甚至"土得掉渣"的浙商——温州鞋老板!曾加勤回忆说,那些温州鞋商看上去低调不张扬,大多数都是看了一次样板房就下单,甚至是大单。最后,六成高价位的珠江楼盘就这样被浙商买走。
令这位久经沙场的广东商人自己也想不到的是,该楼盘在售出后一年里,房价每平米就上涨了两千元。"浙商的眼光、魄力和市场敏锐度,你不得不服!" 曾加勤感慨。
在北京国贸中心上班的吴先生也向记者讲述一个同样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说,北京国贸旁边的CBD板块房价平均大多每平米1.2万元以上,令很多大老板都感到咋舌,但却有一帮浙江农村来京发展的小老板纷纷跑来买房。他说,尽管那些房子首付近50万,月供8000元,钥匙要到后年才能拿到,但他们都排队在买。
"这架势!真有点农村包围城市的劲儿!" 吴先生非常想不通。一位做床上用品的浙江小老板私下里给吴先生算了一笔账,"我在国贸对面的房子还没有拿到钥匙,但已经租出去了,每月1.2万,除去月供8000元,一个月净赚4000元,这比钱存银行值多了,真的有什么问题,把房子卖了也亏不到哪去。"
吴先生说,可能这笔精明的账很多人都会算,但要真像这些浙江小商人一样敢于果断冒险去做的,那就太少了。如今,CBD板块房子的价格还在不停地往上窜。 吴先生不无感叹:"浙江人做买卖胆大心细,简直就是天生的商人!"
捷足先登抢占奥运商机
在北京奥运被炒得如火如荼,人们还在估摸着奥运会会给中国商人带来什么样的商机时,浙商们已经捷足先登,做起奥运买卖来了。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北京奥组委总部所在地的走道里,早已堆满了大包小包寄自浙江温州、义乌的小商品,上面标明都是奥运会期间使用。
温州金牛工贸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工艺收藏品,曾在香港、澳门回归时生产过有关徽标。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早在北京设立了分公司,争取奥运会市场开发的份额。目前正在申请奥运奖牌木制外包装的生产权。
浙商瞄准的无疑是奥运带来的巨大商机。有人预算,2008 年奥运会的小商品、纪念品、收藏品、宣传品等运营经费总金额不低于 20 亿美元。这一数字当然不包括对城市改造和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
据今年7 月底公布的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特许商品计划试运行阶段首批 10 家特许经营商名单中,浙江贝发集团和温州商人陈少枢创办的北京华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都名列其中。
以上这些并不能说明浙商的什么新创意。浙商搞特许经营,做品牌小生意,各地比比皆是。甚至这次远在雅典的奥运会,浙商也能在中国把奥运系列小商品卖了个红红火火。
更令人震惊的是,除了浙商拿手的工艺商品外,他们还正在制造业方面下工夫,准备抢占一定的份额。实际上,在奥组委选择特许经营商之前,浙江多家建筑安装企业及园林绿化、灯具、工艺品生产企业一直盯着奥运商机。一些建筑安装企业甚至已捷足先登得到了合作合同。
北京政府部门的一位官员私下告诉记者,浙商不光精明,会投机,大卖买做的也扎扎实实,细细微微的,让人放心。
这位官员说的"大买卖"指的是由浙商打造的华北地区最大钢结构基地。本报记者去年冬天参加了该基地奠基仪式,其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颇深:当时天寒地冻,又是大清早,公司专门辟出一间大棚供早到的宾客休息,有水果,有热茶。由于厕所较偏远,公司专门安排车辆接送,以备宾客前往如厕之需。
该基地的承建商浙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在承建该基地工程之后,紧接着又承接了 2008 年奥运会网球场馆钢结构配套工程后和合同造价高达1.8 亿元的天津分会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钢结构配套工程。浙商踏实细心、目标明确,总在不知不觉中抢得商机的商业风格由此可见。
难怪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浙商,勤于思,善于言,更敏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