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半数以上人口寓居于城市之时,有着160年历史的世博会,史无前例地在上海开辟了一个专属于城市的“分享区”。它将向人类的“城市时代”描绘了怎样的未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春季的上海,风杂细雨,乍暖还寒。本刊记者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浦西片区内看到,户外施工的工人并不多。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在紧张地进行室内装修布展。
站在黄浦江边的全球城市广场中央,黄浦江对岸的中国馆在雨中清晰可见。世博会期间,参观者将从江边的码头上岸,通过全球城市广场,走进上海世博会的独创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
“目前‘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工程建设都已经完成。”上海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对本刊记者说,“布展工作正在进行,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希望4月10号前能够全部收尾。”
在这个占地面积15公顷,占世博园区总面积不到3%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将有全球80个城市与公众分享它们在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
“全球80个城市案例汇聚到一起进行展示和深度交流,这是以前世博会没有的。”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对本刊记者说。从2001年下半年起参与上海世博会申办,到2007年5月应邀担任“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经历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酝酿、筹备和诞生。
2008年联合国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全球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报告称,到2008年末,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68%。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表示,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全球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1/4都在中国。
唐子来说:“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由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案例,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世博园里的“小世博”
2001年下半年,唐子来到上海“申博办”,参与世博会筹备工作。2002年3月,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到上海听取申博陈述报告时,作为九位陈述人之一,唐子来向国际展览局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规划设想,包括世博园区的选址、场馆布局、周边交通组织、场馆后续利用等方面。
“世博会申办的时候我们要提出一个‘办博方案’,‘办博方案’中的设想和现在的园区规划是不完全一样的。”唐子来回忆说,“我们进行了国际招标,邀请了国际上8家顶级事务所提供方案。当时有三点考虑,第一,国际展览局的主流是欧洲国家,所以我们要选一家欧洲事务所的方案;第二,这个方案本身要有一些亮点;第三,方案要契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