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为了新型潜艇高性能,面对风险不言放弃
新型潜艇代表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系统更完备、性能更先进、作战反应更快、静音性能更好、攻击能力更强。
军代表是引领这一跨越的主导者。
新型潜艇吨位大、直径大、潜深大,需要采用能承受深海高强度压力的新型钢。
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特殊钢材上。拉伸、弯曲、抗裂性试验;硬度、精度、密度检验;断口检查、化学分析……
然而,令人头疼的是: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钢“宁折不弯”的“钢性”,焊接十分困难。
第一次焊接试验,检验合格率竟然不足10%!
第二次、第三次焊接,相继多次试验,合格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而新型潜艇焊接合格率要求必须是100%!
难题屡攻不下,让大家感到了采用这种高强度钢的巨大风险,贸然采用,如果焊接存在瑕疵,后果无法想象。“到底要不要用这种钢?”
军代表和建造者们众志成城:“采用高强度钢决不放弃!关键技术不突破,潜艇就谈不上‘换型’,后续艇也将受影响!”
军代表室与工厂一起专门立项研究,开始了一步步艰难的工艺探索。
全厂挑选80名焊工集中培训,在苛刻条件下进行模型试验。数九严冬,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军代表李铜桥、陈爱志、孙谦、李宁、张海宽、范名琦和工人师傅一起,迎着强烈的电焊弧光做焊接试验,眼睛灼伤了,脸颊冻肿了,脚趾冻烂了,可他们的决心却比高强度钢还硬。
焊丝、气体、工艺全面创新。从焊丝软硬、气体配比、焊接速度到焊接部位的“预热”、“后热”;从手工焊接到自动焊接;连续奋战37天,历经上百次失败,他们终于摸透了高强度钢的“脾性”,突破焊接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工艺稳定性。
成功了!新型潜艇耐压壳体大规模采用高强度钢。经多种先进手段对焊缝进行表面探伤和内部探伤,合格率均达到“100%”!
在新型潜艇的研制建造过程中,军代表参与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在10多项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使之得到应用。
新型潜艇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潜艇。电子设备密密匝匝,性能纷繁复杂。要使他们之间“和睦共处”,不是件容易事。多个分设备在研制时都达到技术要求,而在系统合成后却不肯“合作”:天线辐射、敏感电缆等,导致相互之间产生电磁干扰。军代表室牵头成立专家组,对各类上艇的电子设备进行模拟磁场试验,建立电磁波辐射“超差评估”新模式,并逐一分析周围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经过计算和试验,他们设计出信息设备互相兼容的理想方案,实行设备、系统、总体三级控制,成功化解了高技术带来的新风险,确保了新型潜艇信息化优势和综合作战效能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