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300万件,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情况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2006年6月,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300万件。自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开始,专利申请累计达到100万件用了14年零9个月,第二个100万件专利申请用了4年零2个月,第三个100万件专利申请仅用了2年零3个月。这表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科技发明能力都在不断增强。2006年,我国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均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为57.3万件,较上年增加9.7万件,增长20.3%。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申请21.0万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36.7%,已连续三年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006年,我国的专利授权总量为26.8万件,较上年增长25.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8万件,比上年增长了8.4%。
2.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较快
2006年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47.0万件和22.4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2.2万件,较上年增长30.8%。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2.5万件,较上年增长21.1%。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仍然最低,分别为26%和11.2%。2006年,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其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4.1%。
3.在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6年,国内专利的职务申请达到20.4万件,其中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1万件,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二。国内职务专利的授权量为9.3万件,其中职务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1.8万件,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73.4%。
从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机构分布来看,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增强。2006年,企业的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为5.6万件,占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总量的比重为69.3%,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6年,企业获得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为9433件,较上年增长22.3%,占全部发明专利职务授权量的51.3%。
4.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偏低
截止2006年底,我国的有效专利总量为72.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分别为30.1%、40.2%和29.7%。按专利类型划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7.3万件,在三类专利中所占比重很低,仅为13.3%。相比之下,国外的有效发明专利比国内多一倍,为14.6万件,且占国外有效专利总量的比重高达81.8%。可见,国内不仅在发明专利的授权上与国外有差距,而且在专利的维持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大。
(九)高技术产业经济规模稳步提高,三资企业保持主体地位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高技术产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提高,但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有所降低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对全部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3.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2006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15.3%,略低于“十五”期间的平均比重(15.5%)。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总量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2.三资企业持续保持主体地位,其他内资企业的产出规模远远超过国有企业
2006年高技术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产业规模有明显减小的趋势,2006年实现增加值1270亿元,比2005年降低了11%。三资企业的产业规模呈现了飞速的发展,2006年增加值达到6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地位继续巩固,2006年三资企业的增加值占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的比重达到64.3%。同时,其他内资企业的产业规模已远超国有企业,达到2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67.8%。
3.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8%,同年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仅为0.57%。
根据OEC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丹麦和芬兰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都在10%以上,日本也达到9.96%,德国和法国也在8%左右,而韩国和意大利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也4.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不足。
(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突破五千亿美元,贸易顺差继续增大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带动了我国商品贸易整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随着高技术产品整体贸易顺差的出现,在不同技术领域、贸易伙伴、企业类型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
1.进出口总额突破5千亿美元,出口增速大于进口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28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出口额2814.5亿美元,进口额2473.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0%和25.1%。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9.0%和31.2%。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341.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66.3%,是2004年的8.5倍。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
2.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是贸易顺差的主导领域,电子技术产品仍为逆差
2006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249.0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全部出口的比重接近4/5,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体。同年,电子技术产品占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半数以上,进口额达到1301.9亿美元。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又分别以最大贸易顺差和最大贸易逆差位居九大技术领域的榜首。
3.我国高技术产品对欧美市场贸易顺差最高,对日韩贸易逆差最大
2006年,美国和欧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最大的海外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660.7亿美元和560.2亿美元,合计占出口总额的43.4%。日本和韩国则从2003年开始一直是我国进口高技术产品最多的贸易伙伴,2006年我国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额分别为352.7亿美元和325.8亿美元,合计占进口总额的27.4%。
美国和欧盟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顺差贸易额分别达到436.6亿美元和330.8亿美元。而我国与日本、韩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2006年贸易逆差分别达到165.3亿美元和234.7亿美元,贸易逆差位居我国海外市场的前两位。
4.外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主体,内资企业仍以逆差为主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2478.6亿美元和1974.5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88.1%和79.8%。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很小,2006年出口额仅为335.9亿美元,进口498.5亿美元,分别不足外资企业出口与进口的1/7和1/4。
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高达384.6亿美元。而内资企业除集体企业外,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其中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最大,达到152.2亿美元。
5.高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出口额高达2458.2亿美元,占当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5.2%。
2006年,我国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274.4亿美元,仅是以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9,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