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成功撞月带来什么?
新华网南京3月2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1日下午4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预定撞击点。“嫦娥一号”成功撞月带来了什么?记者专访了中科院紫金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
撞击坑至少保留上千年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同年11月7日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设计寿命为一年。2008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在轨运行一年,完成预定探测任务。
王思潮表示,由于服役期满后,“嫦娥一号”卫星工作状态仍然良好、燃料充足,因此有关方面决定让“嫦娥一号”超期服役,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探测作用,为后续探月任务增加技术储备。在“额外”的4个多月里,科技人员应用嫦娥一号卫星开展卫星平台有关技术试验和卫星变轨能力、轨道测定能力等十多项验证试验。
“虽然由于距离所限,我们未能看到卫星撞月画面,但可以想见当时一定非常精彩,”王思潮说,碰撞会产生大火球、四处飞溅的碎片和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但听不到爆炸声,因为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空气。
王思潮说,“嫦娥一号”撞击月球留下了坑,由于月球上没有刮风下雨的风化现象,这个撞击坑将在月球表面保留上千年。如果将来的某天,我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可在这次撞击坑边插上中国国旗,毕竟这是中国宇航器在月球表面留下的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