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 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
翟志刚成功出舱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实录]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中国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组图]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带着梦想起飞[组图]
中国网9月28日讯 5艘测量船、10架直升机、8部特种车辆、分布在1800公里陆上应急着陆区和2100公里的海上应急溅落区的搜救力量……载人航天工程精心构建的陆海空立体搜索搜救系统,为神舟七号顺利回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神舟七号即将返回之际,记者专访了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
记者: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吴斌:着陆场系统承担着飞船回收和航天员救援的重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主要功能有:一是根据神舟七号北京任务指挥所的指令和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落点预报搜索返回舱;二是协助航天员出舱,及时后送航天员转运机场或后支医院;三是对返回舱和有关散落物按规定程序进行现场处置。
记者:着陆场选择的条件有哪些?
吴斌:着陆场的选择非常“苛刻”,现在选定的主副着陆场是通过前辈们的艰辛努力和付出心血下确立的。着陆场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位置应当选择在飞船飞行地面轨迹尽可能多圈次通过,或利用返回舱在大气层飞行具有的横向机动能力使其可达到的地区;二是场地要大,既可满足返回舱正常着陆,又要考虑应急降落;三是地势平缓,斜坡不超过15度,无高山沟壑,少高大树木,最好没有大型工业设施、铁路、高压线、水库、居民区;四是雷电、大风、冰雹发生频率低,气象条件较好。
记者:根据神舟七号任务的特点,着陆场系统建设有哪些变化?
吴斌:神舟七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首次试验,我们在总结前六次任务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控制规模、增强功能、有效整合”的原则,对部分着陆场(区)进行了优化整合,比如将原陆上上升段的4个应急救生区压缩成3个,较强的主副着陆场搜救力量承担其中两个区的任务;再如将海上应急溅落区划分给交通运输部负责,打捞船由6艘减至3艘等等。在技术上主要是进行综合集成创新,新建成了空中搜救指挥平台,将搜救的组织指挥从地面转移到空中。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增强了对信息的搜取、处理和传输,大大提高了搜索返回舱和营救航天员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