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春节假期要加班的,现在有更多时间陪家人过节;原来在饭店花费不菲和亲友吃饭的,现在把饭桌搬回了自家客厅……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过去,人们放慢了脚步,捂紧了钱包,却增加了亲友往来、家人团聚的机会,为牛年春节平添了几许久违的人情味和年味。
“终于能把春节假期全部交给家人了”
这个春节,对于上海企业家柯志坚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忧的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他在浦东的婴幼儿纪念品生产企业产品销售受阻,利润较去年大幅下降。往年春节厂里还要有人值班,今年春节干脆停了产,给所有员工痛快放了7天假。喜的是,“终于能把春节7天假期全部交给家人了!”
柯志坚说,往年春节一般只休息3天:年三十、年初一和年初二,年初三开始就要去公司处理事务,忙于应酬;而在平时,则几乎没有休息日。他有个8岁的儿子,父子俩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早上出门的时候,儿子还在睡觉;晚上回家时,儿子已经先睡了。柯志坚的企业专门定做孩子出生时的手、足印纪念品,他却不记得给自己儿子做过什么,“有时我也很愧疚,但是公司太需要我,真的很无奈。”
经济不景气反而让柯志坚有机会弥补一些遗憾了。得知他这个春节“终获自由”,他在上虞的父亲和在杭州的姐姐都到上海一起过年,他也终于可以陪儿子逛逛念叨了无数遍的外滩、上海科技馆、城隍庙,买买年画、贴贴春联。柯志坚说:“过年就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这种亲情因平时太忙而错过了很多。”
记者采访发现,在上海的商务人群中,像柯志坚这样春节“被迫”休息的人还不少。金融危机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一时间倒给亲情关爱留出了空间,让新年过出了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老味道”。
“精打细算”的春节多了人情味
受金融危机影响,家住上海闸北区海宁路的梁代红和丈夫各自从单位拿到的年终奖还不及往年一半,这让他们打消了在酒店订年夜饭的念头,把餐桌“搬”回了家。
年三十晚上,双方父母等亲人都来了。平时难得一聚的一家人在厨房、客厅忙乎了半天,笑声洋溢在这个平日有些冷清的家中。老家在苏北的梁代红的母亲带着大家拜祭祖先,还在席间给外甥讲述了几十年前来上海做小生意的情景。饭后,大家一起在客厅里悠闲地看春晚。
“往年在饭店吃年夜饭,起码要1500元,而且像是到饭店做客。今年呢,花了很少的钱,却过了个非常美好的除夕夜。我突然觉得母亲的唠叨听来也蛮温馨的,儿子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的年夜饭。”梁代红说,明年经济形势肯定会好转,但年夜饭还是在家吃。
此外,往年正月里邀请亲友吃饭都是在饭店,今年统统放在了家中。“少花了钱而且心里更开心。”她说,“家里已经很久没这样热闹了,往日的‘年味’又回来了。”
在上海一家国有能源生产企业工作的梁冬冬说,她本来打算春节去海南度假的,可年终奖只发了1000元,精打细算之下就取消了旅游计划。“其实想想,去三亚过年机票、旅馆费都不打折扣,人又劳累,不如在家既省钱又省心。”留家过年的她,早上睡到自然醒,白天约几个平日太忙难得一见的朋友逛街、喝茶、看电影,“也蛮有味道的。”
幸福与花钱不一定成正比
近年,每逢过年大家都会怀念以前过年时浓浓的年味,并不解地思索:为什么物质丰富了、交通发达了、花钱更多了、生活优裕了,人际关系反而疏远了?过年感觉反而平淡了?
看起来,金融危机和“年味”之间似乎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一方面,过年的味道冲淡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及过节的方式,不经意间平添了一些“年味”。牛年春节,在家吃饭的多了,探亲访友的多了,幸福与花钱不一定成正比。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说,春节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让人休息、娱乐的假期,更是纪念先人、凝聚感情、传承文化的传统节日。金融危机影响下人们过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伟志希望,金融危机能使大众过一个恰到好处的“幸福年”,“物质丰富了,年也过得越来越铺张浪费,新春的年味都湮没在物质的堆积中,有时过一个年下来,人们除了疲惫什么也没有留下。”他说,“热闹不在吃喝中,幸福不仅在消费中,贴春联、做蛋饺、守岁、感受新年的气息,有家人的问候和祝福,整个人就洋溢着幸福了。”(叶锋 仇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