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的困惑
两万多人先撤,从事三产的人再走一两万,那些高楼大厦去服务谁———当地一名干部反问
11月22日,连阴七天的武都放晴。
武都历史上一直是陇南的行政中心。2004年,甘肃省撤销了陇南地区设陇南市,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穿城而过的白龙江边上,成片的建筑工地一片寂静。地产商早就集体停工了,只留下了“地段称雄,与众不同”之类的广告牌。
“市政府要走了,房子没得卖,谁还会开工。”一名留守的工人说,一个月前他们公司就听说了市级机关要搬的事,早停了工。
陇南市委对面,也有一大片被圈起的空地。留守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要等到确定政府搬迁与否的消息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建。
“一旦搬迁,城里要少一半人,现在城里多数的开发商都停了工。”这名经理说“现在大家都很困惑,因为谁也不愿眼看着楼盖好了就赔钱。”
在武都感到困惑的不只开发商,开卡车的司机说,工地停了工他们没活做了。而装饰材料店的大胡子老板开始琢磨,是否要解聘一两个员工。
“谁说搬迁没影响,吃汤圆的都少了。”街边卖汤圆的女子一边打发六岁的儿子回家,一边说:“今天生意不好,不吃羊肉串了。”女子话音刚落,小孩开始大哭。
相比普通人对政府搬迁的抱怨,陇南市统计局的官员们则感觉到了沉重压力。
陇南市的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55.5%,从业者人数为3.84万人。
“如果市政府搬迁,武都必然倒退。”统计局一名干部说,既有人数上的倒退,也有经济上的。他说武都区核心城区人口也就五万人,市级机关职员五千多人,加上他们的家庭成员,大约两万人,他们一旦搬迁,武都人口要少三分之一。而他们恰恰是城区的消费核心。
“两万多人先撤,接下来从事三产的人再追随走一两万。”干部反问:“你说这武都区还剩下啥?那些高楼大厦,基础设施,去服务谁?”
搬迁之说与政府苦衷
针对搬迁的说法,陇南市委一官员称,武都处于地震带,政府有自己的苦衷
对于搬迁至成县的传言,陇南市委的一名官员称,市委市政府没有传言中的黑幕,而是有自己的苦衷。
他说,武都是一个典型的带状河谷城市,受到“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条件限制,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居住人数7万左右,人口密度远超深圳、北京。
其次,处于地震带上的武都一直是地震、泥石流的高发地段。同时由于城市两山之间极窄,强震后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极大。而由于武都城市发展较落后,无法担负巨额的灾害治理费用,城市的许多地段都处于对灾害不设防的困境。
从陇南市全局来看,武都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城市在总体功能上严重缺失,带动全市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
退休老干部李明辉说,这次酝酿中的选址地成县,位于陇南市的成徽盆地,地势平整。从历史记录看,该县基本没有过自然灾害。
11·17事件后,11月20日,陇南市官方召开发布会,通报了事件处置情况。同时,陇南市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再次强调,对开发武都、建设武都的蓝图不变;但对于行政中心是否搬迁,说是“国家尚未批准”。
关于“国家尚未批准”这一说法,陇南市委宣传部张姓副部长说,5·12地震后,国家有关部门派了专家考察,认为地震板块上的武都区不宜建为中心城市,并将此事上报了国务院。他称,陇南市政府对专家的上报没有约束力。
对于陇南市委是否希望搬迁,他未作正面回应。
省长与上访者面对面
一名当地官员感慨,政府做的事情,要让群众知道,以免误会。若能把事情说清楚,很多事可能不会发生
20日后,陇南市委在各种会议上不断提出要“认真总结11·17事件的教训”,并派出了近千名干部,分散到各个乡镇区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通过合法渠道解决问题,不要听信谣言。
“感触颇多。”一名市委官员说,和群众接触后,感觉“群众是好群众,干部要去经常疏导;政府做的事情,要让群众随时知道,以免产生误会。”他认为如果把政府的苦衷告诉民众,很多事可能不会发生。
对于政府的反思,有的市民表示不买账。一名市民王宝柱说,其实大家要求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是搬还是不搬。他说市委书记王义曾在电视讲话中说,不但不搬,还要加快在东江镇建的行政办公大楼的进度;而11·17事件后又改口说,国务院还没有批复。
“政府又不是在过家家,想怎样、就怎样?”王宝柱说,很多人对市里官员的信任已降到冰点。
11月20日,10名上访农民代表与甘肃省长徐守盛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徐守盛向大家说明了正在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从武都搬迁的真实情况,并让大家放心,无论行政中心搬不搬,政府都要把东江镇建设好。
“我们将使群众短期生活没有损失,长期生活得到保障。”徐守盛说,“我也种过地,做官就要把全部的心思用在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上。”
王吉祥说,和省上的这些大领导谈话感觉很舒服,贴心。他说他回家后就开始寻思,要是所有领导都这样跟百姓对话,那镇上的人还会不会上访。
不过,当面对自己已变成建筑用地的良田,他又开始担忧未来的生活。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上访者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 崔木杨 甘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