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破7.5关口 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9.3% -国内柴油价格骤涨 油价倒挂全国蔓延 9月动力煤价格持续走高 -信产部:国产手机缺乏核心技术质量无保证 3G"终端瓶颈"终被突破 -全球少壮CEO排行榜:前十名八名来自中国 应届毕业生失业增加 -民航总局正酝酿降低进口飞机税收 我汽车研发投入被指严重不足 -成都外来住房困难家庭可申购限价房 专家:奥运后房价可能调整 -沪深两市共有120多只个股跌破"5•30"低点 9月以来H股升势凌厉 -财政部:加强金融企业国资管理 尚福林对资本市场改革提3点要求 -公务员报名火爆 热门职位供需比达48:1 "十一五"职教投入100亿 -武汉和长株潭城市圈有望成新综改试验区 武汉打造中部金融中心
中国走进改善民生新阶段 执政重点指向民生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2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图为10月21日,灵武市梧桐树乡组织的农机服务队在帮助史坜村村民杨海燕家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十七大期间,一个细节让许多人感动:10月16日,当一位12岁小记者向教育部部长周济提问“我们的小书包为何还那么重”时,周济回答,“十七大报告提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着眼于国家发展方向和民族发展未来的十七大报告,居然关联着小学生的小书包,这个细节生动地诠释了十七大报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

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关涉民生的教育、就业、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更侧重经济增长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民生时代的来临就体现在执政理念的变化中。在生活用品短缺的经济境况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发展逻辑。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新的短缺日益突出。此时,我们党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以人为本,主要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使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建设的着力点。

当“民生”概念在十七大报告中细化为教育、就业等六大领域时,改善民生这一党的工作重点就进入了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层面,进入了加速推进的阶段。近些年来,从农业税取消到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制度到最低生活保障,从物权法制定到廉租住房制度……中央一直高度关注民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十七大上,则以十七大报告的形式,以把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的形式,予以制度上的定格,标志着改善民生新阶段的开始。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长期历史过程。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各地必将掀起改善民生的热潮,使老百姓的生活发生更多更好的变化。(王淑军)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代表解读十七大报告: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改善民生
时评:把宏观调控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
杭州围绕改善民生 推进“姐妹帮扶工程”
全国人大常委建议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改善民生
中国税收占财政收入95% 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
改善民生,多来点“免费午餐”
改善民生又一年 百姓的切身利益哪些得到解决?
图片新闻:
中国首位探月使者"嫦娥一号"24日18:05发射 现准备就绪[专题]
北京首现“养老房屋银行” 租房入住养老院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共十七大报告解读/ 聚焦十七大/ 十七大前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