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全球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的高排放,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两大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主动承担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既是本国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发展模式必须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向“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的转变。全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由于先天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差异,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着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多数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以掠夺殖民地的生态资产为代价,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实现了本国环境、经济的双赢,但却造成了全球范围更大的不公平、不健康、不和谐。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不注意节约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尽管各国的自然禀赋存在差异,但应该拥有均等的发展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相对公平的享有资源。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包括以种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的资源,导致全球范围内资源占用的巨大不公。发达国家消耗了大量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资源短缺的受害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用系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美国人均资源占用系数为4.318,巴基斯坦人均资源占用系数为0.318,美国相当于巴基斯坦的13.6倍。在当前面临全球性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应该减少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不能走发达国家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老路,应当寻求更高效的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实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温室气体浓度以目前的趋势增加,将引起进一步变暖问题,从而导世纪全球气候系统的更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要比20世纪观测到的大得多。实际上气候变化发生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快,而且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其实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遏制这个变化。全球每年由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半来自高收入国家。不同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差很大,从科威特的22吨、美国的20吨到乍得的0.016吨。从当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来看,前25个国家的排放量占到了全球排放总量的83%,后140个国家的排放量仅仅占10%左右;从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来看,在1850~2000年间,美国一个国家的排放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9.3%,前25个国家的累积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90%,发达国家占到了76%。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排放量较大的国家大多有较大的经济总量或者较大的人口总量,排放量最大的25个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0%,GDP占世界总量的87%。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排放总量很高的国家,人均排放量却可能较低,比如中国和印度的排放总量很高,但由于人口巨大,人均排放量还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GDP增长是204%,同一时间二氧化碳排放仅增长了33.5%,和世界相比增长是低的,因为世界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增长0.48个百分点的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的快速增加是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生产向西方国家消费者出口的廉价商品所造成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中国的净出口产品生产所排放的CO2量占中国CO2排放总量的23%,相当于同年日本CO2排放总量,比英国CO2排放总量的2倍还多。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诸多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世界各国应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一方面要在本国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环境污染对本国的影响比较直接,所以多数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开始逐步增加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多国家还将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是没有国界的,减少污染、治理环境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世界各国必须在地区或国际层面上寻求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建立多边环境协定可视为当前较为有效的国际环境保护机制,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公约以及国际首脑会议等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而又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环境协定不具有强制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种种困难。
(摘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健康报告》 杨多贵 周志田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