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 机制创新助推青海金融业快速发展
2008年,青海省金融业迎来新世纪以来最为艰难、最富挑战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各家银行统筹各层次信贷资金需求,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力度,全年信贷增速达24.2%,创1996年以来新高;实现盈利15.7亿元,同比多增3.5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6.36个百分点,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在逆境中保持突破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来看,七项机制创新成为推动青海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是银企合作机制的深化,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压力。2005年以来,组织召开的青海省银企洽谈会成为疏通融资的品牌性渠道,效果显著。在银企洽谈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又延伸举办了“金融产品展示与企业项目推介会”和“债务融资工具暨新产品推介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启动及银企战略合作推进会”、“2008银企合作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签约”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银企交流合作机制、拓宽了疏通融资供求各方的对接路径。
二是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200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差别化贷款利率定价指导意见》,已由省政府批转执行。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自主定价能力低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结束了利率“一浮到底”的落后方式,2008年,农信社下浮利率占比扩大到19.3%,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同时,切实维护了农牧民贷款客户利益。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构建“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信贷”长效联动机制,金融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年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提高82.3%。金融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探索出围绕民生求发展的实践路径。
四是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探索扩大信贷投放的有效模式。在海西州建立了“担保基金+银行贷款+政府风险补偿”新型贷款模式,将企业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信贷融资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金融危机冲击下扩大企业融资,防止资金链条断裂开辟了新途径。
五是建立藏区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挖掘后发地区金融洼地效应。目前,玉树州《信贷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玉树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玉树州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等三项旨在培育有效信贷市场、促进信贷投放积极性的配套方案已经被州政府批转执行,推动藏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六是建立了特色研究工作机制,开展了对青海藏区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的调研。紧密结合辖区经济金融运行中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通过“重点调研分析论证小组”,以召开论证会的形式,确立调研重点,论证重点调研的立项、研究内容与成果转化,为提升调研质量奠定了基础。
七是深化县域金融服务机制。建立了以县域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组织为辅,业务代理、小额贷款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县办工业、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三农”发展及小城镇建设,确保县域内银行业所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充分发挥社保、商业保险、政府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措施,撬动银行资金,加大对县域瓶颈领域、薄弱环节、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受股票市场振荡影响,证券交易稳中趋降
受股票熊市影响,2008年青海省累计证券交易498.3亿元,较上年下降25.1%;累计期货交易量8.3亿元,同比下降18.2%;年末股民开户数10.5万户,同比少增2.6万户,市场交易逐步趋冷。
(三)保费收入持续高增长,保险业发展良好
伴随经济增长和保险意识的提高,2008年青海省保险业务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收入同比增长18.4%和44.4%,保险密度提高了22.68个百分点,保险深度提高0.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机制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业务发展较快
1.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青海省隔夜头寸拆借市场建立,省农村信用联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西宁市农村信用联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窗口增加、渠道拓宽,全年省内银行通过拆借市场融资13.1亿元。
2.银行间市场结构完善。全年累计发生正、逆向债券回购业务187.2亿元,同比下降7.4%,债券正、逆回购交易量分别为44.4亿元和142.9亿元;信用拆借13.1亿元,同比增长627.8%;现券买卖11.27亿元,同比增长170.3%。
3.票据贴现增速放缓。受短期贷款投放较多影响,票据融资业务发展势头减缓,全年票据贴现余额同比增长3.7%,增速下降38个百分点。
4.期货交易量下降。青海省现有一家证券期货交易公司,主要经营黄豆、玉米、铜、铝、燃料油、橡胶等品种,年累计交易量82.9亿元,同比下降18.2%。
5.黄金市场业务量大增。在2007年黄金交易实现“零”突破的基础上,2008年全省实现“纸黄金”交易量6.2亿元,较上年增长170.9%;实物黄金交易2.3亿元,较上年增长126.76%。
6.民间借贷利率高位运行。民间借贷以农副产品加工、种植、养殖和家庭房屋修建为主。民间借贷平均利率为18.71%,高出上年1个百分点,高出金融机构平均利率11.04个百分点。
7.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各家金融机构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研发和创新信贷服务新产品,拓展业务新领域。推出了“速贷通”、“成长之路”、仓单质押、委托贷款、采矿权质押、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社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新产品和新业务,有效满足了不同阶层对信贷产品的需求。
(五)征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省除邮政储蓄银行外,青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已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已采集的12家单位非银行信息基础上,2008年又新采集上报省级企业质量信誉评价信息、食品药品行政许可信息及建筑企业资质认证信息等5类信息,形成了涵盖企业、个人主要信用指标的17个信用信息子系统。信用评级工作取得突破,全省50%的担保机构参加了信用评级。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促进“三农”发展、有效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