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运行情况
2008年,青海金融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金融指标强势增长,金融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功能持续升级,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银行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扎实有效
2008年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持续向好,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同步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资产规模扩张,经营效益提高。在经济高增长背景下,银行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资产规模与质量同步提高。机构数与从业人数保持基本稳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7%,不良贷款率为3.8%,呈连年下降趋势;实现盈利15.7亿元,同比多增3.5亿元。
2.存款高位增长,结构变化明显。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89.6亿元,同比增长25.73%。受股市交易趋淡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投资市场资金分流作用弱化、企业资金链收紧,储蓄存款增速提高、企业存款增速回落,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3.贷款投放创新高,增长波动较为明显。全年新增贷款211亿元,增速同比加快3.4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信贷投入大幅增加,满足了农业、工业、藏区、民生等领域的各层次贷款需求,支持了青海省四大优势行业和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动力。在保证工农业贷款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青海藏区信贷投入同比增长205.6%;国家助学贷款同比增长65.2%;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同比增长82.3%,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0.4%,满足率达84%,贷款投放实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全年贷款投放阶段性特征显著。前8个月贷款投放高位运行,增速较上年同期平均高9.39个百分点,进入9月份后,金融危机对工业企业的冲击显现,有效信贷需求大幅缩水,11月信贷增速下行至18.39%,12月份,金融机构集中发力,单月贷款投放58亿元,创青海金融单月最高增幅,带动信贷增速重回高位。
4.现金收支增速回落,净投放大幅增加。与同期相比,现金收入与支出增速分别下降23.1和20.6个百分点,净投放同比提高30.8个百分点。现金投放延续了青海省多年来净投放较多的趋势,支付手段单一、现金偏好高的基础因素没有较大改变。
5.人民币贷款利率水平整体下行,下浮占比提高。青海省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下降了0.5677个点。资金供给宽裕、有效信贷需求增加,企业贷款议价能力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取向下行,下浮利率占比提高17.7个百分点,上浮利率占比下降36.2个百分点。
6.金融改革扎实有效,地方法人机构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按上市要求加强经营管理,资产质量和经营趋好;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完成不良资产剥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青海省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积极开辟新贷款品种,着力扩大贷款覆盖面,以适应转轨需要;邮政储蓄银行青海省分行挂牌成立,稳步推进小额信贷业务;青海农村信用社有24家实现资金兑付1.7亿元;西宁市商行正式更名为青海银行,股本金达5亿元,增长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