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甘肃频道4月23日消息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部大开发十年间,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到2009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56万人减少到389万人,农村贫困面由37.2%缩小到18.72%,下降了近19个百分点。51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比2001年增加1158元,年均递增8.7%。陇原农村大面积集中连片绝对贫困的现象已基本得到解决。
在世纪之交,曾经以贫困闻名的甘肃让1000多万贫困人口圆了世代温饱梦。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我省的扶贫资金投入,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累计达到55亿元,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庞大的资金支持不仅使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显著改观,而且化成了广大农民摆脱贫困的精神动力。十年来,我省贫困地区开始辩证看待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劣,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业化扶贫唱起了扶贫开发的主角。马铃薯、中药材、草畜、果品以及日光温室种植瓜菜,成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五朵金花”。农产品加工、经销、贮藏等龙头企业也相继崛起,开足马力帮助农民增收。目前,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同时,我省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地膜种植、暖棚养畜、苹果套袋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扶贫给农业产业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劳务收入也成了农民脱贫的“铁杆庄稼”。继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工作支持力度外,2007年开始,省扶贫办在全国首家启动了贫困家庭“两后生”(初中后和高中后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技能培训工程。2009年,我省又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免费,并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从而加大了我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目前,我省累计培训转移贫困家庭劳动力178万人次,培训“两后生”6万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靠单一、零星的扶贫措施已无法有效帮助贫困农民应对来自市场的风浪。对此,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省在扶贫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上下功夫。继在全国首创“参与式整村推进”后,我省又以产业开发为主线,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以点串线、以线连片,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扶贫机制创新试点。从2000年到2009年,我省在3923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与区域连片开发。这两年,还在31个县实施了“县为单位、连片开发”的试点。与此同时,去年,我省还创造性地加强资金整合,优先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河西特困移民区和国扶贫困县中的连片开发县这四大特困片带,使扶贫工作中“重点”、“难点”片带开始“破冰”。
十年来我省扶贫工作创造的丰功伟绩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扶贫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天津协作帮扶等社会帮扶汇成了一曲壮丽的爱心之歌,使扶贫开发形成了合力。截至2009年底,中央帮扶单位已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30个,累计投资、引资、捐物折款等达5.6亿多元。(宋振峰 刘婉琼)
来源:甘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