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资金由“撒胡椒面”向配套集中使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转变;生产经营由零星分散、各自为政向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转变,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走生产科学化、经营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我省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上实现了新突破,惠及贫困人口32万。
为了推动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发展,我省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扶贫搭台、部门联动、群众主体、企业参与、资源共享、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全面发展、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在扶贫开发中,西宁市采取连片开发、企村共建、联户经营、“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投资1.7亿元,在133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惠及15.48万人。海东地区建成特色养殖、加工、民俗旅游、特色餐饮等专业村107个,扶持龙头企业11家,就近转移劳动力1549人。海北藏族自治州引导29个贫困村发展生态化、集约化、高效化农牧业和第三产业,农牧民人均增收2200元。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成6个产业化扶贫基地,使1.1万人受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形成了以天峻县梅陇村为代表的生态高效畜牧业,都兰县、格尔木市为主的枸杞产业、乌兰县的温棚双孢菇种植产业,德令哈市、乌兰县的生猪养殖和仔猪繁育产业,全州贫困村年均创收2413.5万元。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集中使用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28.8万元,贫困群众自筹资金309.69万元,在县城修建、购买商铺,修建汽修厂,由村委会统一经营,年底给贫困户分红,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玉树藏族自治州在称多县发展牦牛养殖业,项目户年均增收2000-5000元;在香达镇建立107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和450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带动辐射作用明显。果洛藏族自治州新建不同类型特色产业基地7个,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减轻了草场压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作者:孙世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