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西的实际出发,不只靠种粮解决农村温饱和发展大计。”许尔锋说:“这实际说明了我们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实事求是作风。”
“实际上,第二个三句话就是说脱贫致富一定要找到比较优势。”许尔锋说,定西从实际出发,被迫选择了马铃薯产业,但是定西人认准了这个优势,就实现了优势产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了全市农村的脱贫致富。
第三个三句话说的就是定西的三苦精神。“人一能之我百之。”定西人60年来挑战贫困的精神感天动地。新中国刚成立时,13岁的冉桂英只能靠给亲戚带孩子才能吃上饭。从1966开始,她带领青岚乡大坪村人奋战10年,修成了原本需要30年才能完成的全村梯田改造任务。在1972年整个定西因为22个月的连续干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的时候,大坪确保了全村人均产粮1330斤。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安定区在上个世纪的10年水保综治中,出动劳动力2000多万人次,挖动土石方1亿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砌成1米见方的土石墙,可绕地球两圈半。
许尔锋说:“三苦精神折射出一个道理:发展经济,必须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
共产党员在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发展之路上交出了满意答卷
定西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个最艰苦的战场,60年来,定西各级涌现出一大批把斩断苦根,赶走穷魔作为他们不懈追求的好干部。
上世纪80年代初,定西山区农民穷得连柴都烧不起。为解群众“锅下愁”,地委书记韩正卿发起一场改灶运动。他下乡时常提着泥瓦刀,走到哪,先帮老乡改节柴灶。他还设下考场,现场考试每个县委书记、县长的改灶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