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17日电 题:甘肃定西: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泽远
甘肃定西,苦瘠甲于天下。几百年来,受困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贫困如梦魇,久久挥之不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河巨变,定西在国家倾力扶持下,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将这片严重缺水的旱塬渐变成一片希望的田野,造就了新中国扶贫路上的一个奇迹。
从“三无”绝地到今天的希望田野
定西严重缺乏的水资源使农业生产条件极为严酷。“那个时候动不动就是几年大旱,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大多数的山坡地亩产粮食只有一百斤左右。”定西大坪村原支书冉桂英至今不敢回想以前的苦日子。
改革开放前,定西的绝对贫困面高达76%,水土流失面积超过90%,大多数农民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床被,草皮作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
“当时定西没有发现任何地下矿产资源,又因为严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就有了个顺口溜,叫做地下无宝,地上无草,山上无鸟。”定西市长许尔锋说:“可以想像,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定西的发展基础仍然是极为脆弱的。”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节点上,经过二十余年的“三西扶贫开发”和全国各地的“定点帮扶”,一组横跨三十年的发展数据说明,曾经的“三无”绝地已成希望的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