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熊琳晖通讯员范敬群)针对有人提出“抗旱不值”、“抗旱赔钱”等观点,华中农业大学陶建平教授近日对记者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任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都必将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政治性、全局性问题;因此,抗旱保收,于情于理,势在必行。
最近,在旱情重灾区,有人提出“抗旱成本高、种粮收益少”,提出浇水抗旱积极性不足;还有媒体根据粗略统计,给抗旱算了一笔30亿元的“成本账”。
据介绍,我国每年粮食需求在5亿吨左右,粮食产量仅能自给自足。“一般年份,国内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只在丰年才略有节余。”此次旱情影响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一旦抗旱不力,将会直接影响夏粮产量,而夏粮则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点。
“有人认为,如果旱情造成粮食减产,可以从国际市场进口,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陶建平说,每年,国际市场流通的粮食约2亿吨,除日本和拉美等粮食进口国的需求,其中能被中国利用的不超过1亿吨,“如果超过这个线,可以想象,我国将会受到来自国际社会多么巨大的压力。”
陶建平说,农户生产规模分散且小,长期收益过低更使得我国农民不得不成为种田加打工的“兼业农民”,如果国家不投入抗旱,农民脆弱的收入势必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