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上,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旨在促进区域发展和减贫工作的《南宁倡议》,针对粮食、灾害与减贫等问题,形成了合作框架。
代表们认为,在粮食、灾害与减贫层面,中国和东盟各国应优先开展以下工作:各国政策制定者积采取措施,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制定具有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扩大就业机会,增强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能力;各国理论研究者针对粮食价格波动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各国发展实践者切实落实本国减贫和社会发展的干预政策;呼吁有关国际组织切实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动员发达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增加减贫和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制定合作框架,在各国内部、本区域内部、本区域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及各种发展援助机构之间,建立各种合作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继续完善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机制。
与会专家认为,灾害与贫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贫困地区和人群更易受灾,而灾害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影响也更大。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分析认为,地震大大加深了灾区的贫困程度,根据试点村和典型村推算,51个极重或重灾县因灾返贫率大幅提高,贫困发生率由灾前的30%上升到60%以上,据110个村的典型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下降到千元以下。
黄承伟认为,地震还破坏了资源环境,延缓了扶贫进程。2001年以来,51个县的4834个贫困村中已有2661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增收产业,农村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而地震却使多年扶贫开发的成果毁于一旦。由于60%的灾区与贫困地区重合,恢复重建难度很大。
虽然目前中国和东盟各国均建立了相应的灾害应对机制,但总体水平不高,也都具有明显缺陷。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表示,中国政府目前已建立了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制,这种物资调配、人力资源和经费筹集的优势使政府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应对中起着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物资到达不及时、紧急救助资金规模不够、灾情信息统计系统不健全等明显不足。
针对自然灾害对减贫的巨大影响,各国扶贫高官和专家认为,中国和东盟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从灾前预防、灾害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社会协作等各方面共同应对挑战。
中国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黄崇福表示,中国和东盟应加强合作,在灾害风险分析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工作。另外,中国和东盟各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建立预警信息平台,以有效预测灾害,最大程度上减小灾害的破坏性。
除了国家间的合作,加强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居民之间的协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系统的灾害预防和救助体系也非常必要。
菲律宾国家反贫困委员会技术官员玛莉亚-维威卡-梅认为,各国政府应从宏观上考虑灾害应对战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增强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
“无论对于那个国家来说,要想有效减小自然灾害对贫困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各方的信息共享、预警机制的建立、私人企业的捐赠、国际机构的援助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世界银行学院领导经济学家康厦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