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广州开讲告诉父母怎样养育一个好女儿
羊城晚报记者 薛江华
从2010年3月开始,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心系女童”活动将在全国25个重点城市开展“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动”,并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让1000万户青春期女童家庭学会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日前,广州市青春期女童首场家长大课堂在广州开讲,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给广州的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育女”课。
一半家长不知青春期时间
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委托专业的调研公司做过一个调研。结果显示,家长对青春期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并不清楚,对青春期教育开始的时间(6到18岁)也存在认识误区,有近一半的家长认为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另外,有93%的家长在孩子提出青春期有关问题时不知如何回答。对于孩子的早恋,家长看法分歧明显,48.6%的家长认为要尽量制止。家长普遍反映,“叛逆心理”、“沟通困难”是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时面临的最大困惑。
女孩要精养6岁前很重要
对于女童的教育,李玫瑾认为,1-6岁没教育好,12-18岁的青春期教育就成了大难题。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子,长大后容易早恋。因为“恋父”情节,一些没有父爱的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容易“爱”上一些年长的男性。因为孩子在6岁前,心理依恋很严重。到了青春期,父亲更要经常跟女儿沟通。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
李玫瑾还认为,一个家庭有12岁以下孩子时,父母不要异地就业或调动。
养成好性格需要“有限的爱”
李玫瑾指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比智力教育更为重要。在北京,曾发生了4少年犯杀人事件,这四个孩子的家庭都很健全,但其中三个孩子都有辍学经历,原因竟是嫌辛苦。“上学嫌辛苦”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李玫瑾分析认为是性格问题。
如何培养好的性格,李玫瑾从一个小例子入手,讲述了一个“有限的爱”的观念传达。在孩子6岁前,一定要让他(她)明白,父母的爱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就不会再爱他(她)了。当孩子耍赖开始哭的时候,父母可以搬个凳子坐到他身边,笑眯眯地看着他哭,不走开,也不干扰,等他哭够了,再拿条毛巾来帮他擦擦脸。他就会明白这就是有限的爱。
女儿初恋可与她写信交流
李玫瑾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出在家里女孩子早恋后,父母应该尽早介入但不要面对面的质问,而是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交流比较好。她分析指出,发现孩子早恋后,可以写封信祝贺她长大了,也可以把自己的初恋故事讲给她听。再就是告诉孩子真爱是什么,还有爱需要承担的责任,最后,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让她自己把握好分寸。
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子,结果学习成绩就下降了。后来妈妈发现了她的秘密,却没有当面责骂她,而是让她报名参加了一个暑期的夏令营。待女儿回来后,妈妈就问她,在夏令营里是不是见到了很多优秀的同龄男同学。女儿就说是啊,妈妈就告诉她,以后到了大学还会有更多的朋友结识,如果这么早就把自己的青春付出了,不是错过了一片森林吗。妈妈的这个劝诫是有效的,女儿果断地决定将这份朦胧的感觉埋在心底。
薛江华
-专家支招养“千金”
1、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及生活中的情景,自然、恰当地进行教育,也可通过讲述发生在朋友或同事孩子身上的故事影响她。
2、母亲的引导和关爱。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变化、生殖器官构造和卫生保健,一般家长难以启齿。家长可买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期科普读物,放在桌上让孩子自己看,告诉女儿一些安全知识,保护自己。
3、警惕女儿身上的变化。孩子以下现象值得家长警惕:有旷课行为,深夜不归;与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接触;上课神情恍惚;精神亢奋,突然狂喜狂悲;鬼鬼祟祟,嘀嘀咕咕;过分追求打扮;突然大手大脚;突然不爱讲话,眼神发呆;成绩明显下降;饮食起居不正常,常常往外张望等。
4、父亲要承担起责任。其实,女儿最初对于异性的看法来自于父亲。爸爸们要教育女儿如何看待对男孩和他们的“表示”。
5、做孩子的榜样。为人父母要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大人在私生活上表现很随便,口无遮拦,说些粗俗低级的话,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
6、书面谈心。书面语言给孩子留下反复体味的人生哲理,供孩子思考、记忆,常常成为面谈有力辅助,特别是遇到一些当面难以启齿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