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与狼共舞或独舞? 中国铁路走向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1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处在战略机遇期中的中国铁路,已经开创了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如何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是与狼共舞?还是激情独舞?而当中国铁道部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将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时,世界终于明白了:中国将把世界级京沪长大高速铁路的建设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当然,京沪高速铁路只是中国铁路“以我为主,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代表,这表明,今后中国铁路能够自己做的就自力更生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再引进。

铁道部有关负责人今日告诉记者,铁路通过走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已经掌握了时速一百六十公里等级的运输装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目前也掌握了时速二百公里以上的提速技术;时速二百公里的中国品牌车组将在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闪亮登场。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中国铁路技术已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他列举铁路即将实施的第六次大提速说,铁路机构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之路,并在八个方面取得了二十六项技术新成果。第六次大提速推出的动车组就是中国国产化技术的完全体现。 据了解,到明年底,中国铁路将有四百八十列时速二百公里以上的国产动车组运营在铁路线上,届时,将覆盖全国十七个省、直辖市。除动车组以外,在系统成套技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通信信息技术、调度集成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公路工程、运输组织这七个方面取得了技术创新的成果。

何华武强调,中国铁路有线时速二百公里以上提速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它标志着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二百公里,部分区段达到二百五十公里,列车的最小最终间隔可以做到五分钟,它的牵引质量达到重载水平五千五百吨,还能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中国人正在解决世界铁路的难题。

铁道部已正式对外宣布,于二00七年四月十八日起,实施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既有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要达到二百公里以上,京哈、京沪、京广、胶济等提速干线部分区段可达到时速二百五十公里。这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此外,铁道部透露,第六次大提速后,铁路客运能力将提高百分之十八,货运能力预计提高百分之十二,有利于进一步缓解铁路运输“瓶颈”状况。

未来的四年是中国大规模铁路建设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间,铁路续建和新建项目将达二百多个,其中客运专线项目达二十八个,建设总投资为一万多亿元人民币。建设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投资数额之多,是铁路机构前所未有的。

对此,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已有一幅铁路科技创新的壮观画卷———到二0二0年,铁路在技术装备上,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应中国铁路运输特点,使中国铁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中新社记者 周音)

来源: 中新社

相关文章:
铁路部门:中国铁路西部路网总规模将达3.5万公里
铁路第六次提速延至明年四月 秘密完成提速试验
铁道部:前十个月中国铁路客货运输实现双增长
中国与东盟国家加紧建设泛亚铁路
41国就泛亚铁路计划展开谈判 线路连接仍有障碍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