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上海协和”医疗志愿队结束了在宁夏的行程。此前的一周内,医疗队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的支持下,从盐池县到同心县再到中宁县,先后辗转7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进行义诊、慰问、助学等活动,接诊超过7000人,送出药物400余箱,捐建水窖400口,捐助贫困学生120名,并对大批村民进行医疗保健知识普及教育。
“这里干旱缺水、缺医少药,但最缺的还是医疗意识。”整理完一周来的病历资料,上海协和医院肝科副主任医师陈杰告诉记者,“这里的患者很少主动寻求诊疗,并且经常受到误导、误诊。”
在同心县窑山乡红湾梁村的义诊现场,记者看到几乎每一名就诊村民一坐到医生面前就伸出手臂,等待医生“把脉”。“在他们眼里,看病就是伸胳膊,这显示出干旱地区贫困农民淡薄的医疗意识。”近三十年来,陈杰一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研究,他向记者解释道,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村民患病后都是自己忍着,尽量不花钱治病,很多病痛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处理,长期拖延而造成严重后果。”作为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员的陈杰,对甲肝、乙肝、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宁夏的一周时间内为500多名农村肝病患者提供了义务诊疗和咨询。
干旱地区村民中患肝病的比例非常高,且多见危重病人。记者在同心县预旺镇五里礅村采访时,发现了患肝包虫病长达30多年的曹秀珍,这位76岁的老人正处于发病期间,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因为家境贫困,曹秀珍一直没有得到治疗,现在已经出现肝腹水迹象。
陈杰告诉记者,肝包虫病是人羊共患的寄生虫病,一般存在于草原牧场地区。“村民们没有足够的卫生条件去杜绝这种人畜传染病,而且他们不能及时察觉到身体的病变,像这种一忍就是几十年的病人不在少数。”陈杰对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等新型肝病诊疗手段有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对这一地区村民的肝健康表示出忧虑,“要实现疾病的防控,就必须先进行最基本的医学知识普及教育,让干旱地区的村民逐渐建立起科学的健康意识。” (见习记者 戴焱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