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1年04月13日15: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才发展 人才工作 人才基地 领军型人才 现代大学制度 农业高校 建设创新型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大“人才基地”,搭建人才发展事业平台,拓展人才创新创业空间,释放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效能。

1.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

围绕建设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科技自主创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新增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公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构建有特色、有实力、充分开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发展体系。

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组建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一批优势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100个,支持科技创新团队200个。

2.打造发展创业人才基地

根据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省的产业发展政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创业人才发展平台。

以创业人才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快创业人才集聚。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开展创业培训4万人次以上,推动全民创业。实施“人才创业促进计划”,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遴选一批“创新创业苗子”进行重点帮扶,促使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扶持计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支科技型创业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做强做大。2020年前,重点打造创业人才基地100个,重点支持创业团队1000个。

3.打造技能创优人才基地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企业技能创优中心,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新技能推广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创优平台。实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和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重点技工学校,建设30个左右公共实训基地、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依托技能人才创优平台,支持技能革新人才团队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联合攻关和技能推广,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一批突破性技能创优成果。依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等,全面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技能人才开发步伐。到2020年,全省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调整为28∶40∶32。

4.打造农村创富人才基地

根据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西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总体规划,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优势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村人才创富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星火培训基地。

依托农村人才创富平台,结合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行动”,到2020年,帮扶10万名农村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带头致富。持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千点示范”工程,推动实施一批大型农牧业生产项目和现代农业开发项目,造就3万名农民企业家和龙头企业业主、10万名运销经纪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继续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帮助广大农民成才、致富。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紧紧抓住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和激励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步伐,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1.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供需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培养办法,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制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办法,加强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和分类、分层的继续教育体系,倡导用人单位鼓励员工参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职业资格挂钩的人才终身培训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均等的人才培训政策,加强对基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人才的培训。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机制

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办法,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尖端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及团队,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创业启动资金、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助。完善“柔性引才”和智力引进促进办法,落实来川工作国内外人才的户籍、出入境、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申报科技项目和经费资助、参评专家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搭建引进省外、国(境)外人才和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政策支持。探索“以才引才”新方式,鼓励支持省内外专家、企业家、留学回国人员及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完善特聘(设)岗位制度,支持企业、事业单位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宽引才留才渠道,积极引进省内外离退休专家、高校优秀毕业生来川工作、服务,营造人才流入的“洼地”。

3.完善人才评价政策机制

紧扣用人单位发展需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业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制定以致富能力和带动成效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发展人才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4.完善人才使用政策机制

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推进干部任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人才选拔使用中加强对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察,克服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健全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选任制度,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市场化选拔、契约化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的范围。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在带动群众致富、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鼓励科技人才潜心创新。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在高校、科研机构中实行符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政策,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改进科研任务考核评价方式,克服过于频繁、过度量化、项目周期过短等倾向。实施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长线课题和优秀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注重发挥离退休人才作用。

实行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人才智力转化促进政策。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贷款等办法,落实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强对创业人才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各类创业孵化器的投入,建立创业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5.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积极引导军工等中央在川单位人才和智力向地方流动,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城市人才向农村、发达地区人才向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扩大交流任职范围,促进三支队伍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快成德绵、川南、攀西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搭建人才和智力共享平台,促进区域人才和智力融通。完善人才安全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实行重点保护。

6.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除对能实现重大产业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人才根据项目实施需要可给予事先资助外,政府奖励应更多地依据其取得的成果实施事后奖励。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建立产权激励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完善优秀人才奖励制度,构建主体多元的人才奖励体系。实施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完善政府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主要发明人对职务发明的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加大政府对个人和中小企业进行发明创造的资助力度,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鼓励创造知识性财产。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

7.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机制

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制定完善不同地区间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业、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逐步形成社会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落实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人才的社会保障。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完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依法保障各类人才合法权益。

8.完善人才投入政策机制

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完善政府人才投入管理政策,整合各种人才开发资金,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创新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争取用于人才开发的国债资金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于人才开发项目;落实中央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落实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投资人才开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在各类用人单位普遍实行在职学历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单位资助制度,引导个人投资自身发展。

(三)优化市场环境

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业。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人才市场布局,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为重点,积极培育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以四川省人才市场、成都市人才市场、宜宾市人才市场、攀西人才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推进网络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吸引民间资金、外资投入人才市场,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加快与人才市场相关的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市场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深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打造人才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严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人才中介组织的服务行为,加强人才市场执法监管,加强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

2.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强化市场的供求、竞争、价格三大机制建设,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使其与民办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创新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猎头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大力开发人才服务新产品,延伸服务领域,提升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开放合作,拓展国际人才服务领域。

3.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人才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网络,并实现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对接。建立人才供需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加强人才信息供需预测研判,定期发布人才市场信息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人才档案管理及电子查询服务系统等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内容翔实、准确可靠的人才信息服务,构建多元有序、资源共享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