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1年04月13日15: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才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发展 示范性高职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教学名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

三、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先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适应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团队为重点,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继续办好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推进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大力培养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继续加大我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项目对重点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博士后、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建立支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通过外聘或兼职、合作与交流、讲学和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支持和选派有潜能的专业人才到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接受专业教育和实践训练。深化教育科研体制和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保障政策,激发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深化省部(院)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5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200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7万人年。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5100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52万人年,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二)优先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1.加快推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围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级化、竞争力高端化为方向,以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引领和支撑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制重点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产业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业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到2015年,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汽车、石化、钢铁、船舶等先进制造业,金融、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优质粮食、特色园艺、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39万人。到2020年,新增80万人。

2.加快推进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需要,以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高校教育教学名师、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和农村教师为重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推进依法治省、建设和谐广东、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以增强战斗力和纪律性为核心,大力加强政法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的要求,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宣传文化领导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宣传文化业务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外向型人才和新媒体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要,以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为核心,大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防灾减灾专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重点领域人才新增36万人。到2020年,社会重点领域人才新增54万人,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发展专业人才队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水平为核心,以各级领导班子和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使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有力的干部,把具备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勇于解放思想和先行先试、推动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以及公开选拔、公开遴选、竞争上岗等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选好配强各级党政正职,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和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注重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使基层和生产一线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

2.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采取自主培养与海内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为发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30万人,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比例达到80%,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

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统筹推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协调发展,培养积聚一大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产业和行业的合理分布。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50万人,2020年达到7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2∶42∶46。

4.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需要,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打造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职业开发、表彰激励、社会保障等环节,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技工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高层次、高标准、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工作站,着力培养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加强企业职工在岗和转岗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城乡技能提升培训示范区。建设全国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400万人,2020年达到520万人。

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种养能手、农民企业家。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农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市、县共建农科培训和成果推广基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载体作用,鼓励支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引导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建立“三农”科研激励机制,每年选拔1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和奖励。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发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稳定和用好农村现有人才。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0万人,2020年达到200万人,其中培养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3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

6.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试点,规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大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推进社会服务社会化,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引导公益类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以基层社区为突破口,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参与式”的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模式。2015年,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5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2020年,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10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

7.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需要,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管理体制。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消除体制性障碍,政府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后备人才培养。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达1240万人,新社会组织人才总量达48万人;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达1380万人,新社会组织人才总量达70万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