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稿

2010年09月26日10: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规划纲要 城乡教育 教育改革 人口计生委 科学发展观  创新教育理念  校长职业化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第六章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八)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促进普通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衔接沟通,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深造的渠道。积极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注册入学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完善专科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学习制度,扩大招生规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支持各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支持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机构。

  (十九)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重点支持100所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完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和规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率达到90%以上。

  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1000个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并从中遴选200个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密切、运行管理水平高的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企业创办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有效途径。

  (二十)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灵活多样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换代相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推进学分制改革,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有关部门要面向各类职业院校,建立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融合,完善职业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校企资源整合,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订单式委托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十一)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落实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十二)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建立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需求,加快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十三)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引导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健全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加强引导,加大投入,重点建设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建立起我省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引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面向学科专业的支持激励机制,克服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与发展,重点倾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应用学科。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建立特色重点学科退出机制。

  (二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高校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制定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定向培养人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创业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全面推进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设一批校外创新培养基地,营造创新学术环境,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实践的密切结合,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校生大致相当。

  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实行按学分收费制度,鼓励不同高校之间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

  (二十五)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和省战略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构建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和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发挥高校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重要领域、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支持,凝聚力量,组织攻关,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重视研究、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支持建立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联盟和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