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大地震堆积物满沟
三眼峪沟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有关。
对于三眼峪沟频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在多年前,马东涛就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分析。
马东涛说,舟曲属于地震强烈活动区,有史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末,引起房倒屋塌、山崩和滑坡的地震多达8次。
三眼峪沟所在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一次地震是在公元前186年;一次发生在1634年;第三次是在1879年农历五月十二,武都、文县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第4次是1960年的地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79年的大地震。
马东涛说,陇南和甘南地区成为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都与这4次大地震有关。
他说,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造成沟内的堆积物很多。极其罕见的一点是,崩塌的山体在沟内形成了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坝,拦蓄了沟内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沟内和沟道堆积物超过5000万立方米,其中2000万立方米堆积物是不稳定的,可直接成为泥石流的补给物。
遇到下雨,这些堆积物就会被逐步搬出来。100多年来,陇南和甘南地区都是这样。
对于马东涛所称的三眼峪沟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有关,甘南州宣传部长赵敏学称,他并不清楚这方面的情况。
县城发展快危险区增多
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舟曲县自建制以来,县城就一直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过去由于人口较少,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马东涛回忆说,14年前,他来到当地进行勘察时,县城区域只有2万人员,现在已超过4万。县城的面积也扩展得很快。严格来说,这里不能住很多人,但没有地,沿着白龙江想要找到一块开阔地并不容易。
1997年,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写道:“目前,泥石流淹没和危险区内有人口1.49万,财产1.38亿元,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将大大超过1992年。”
马东涛说,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三眼峪沟流域内林地面积减少100平方公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活动。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山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在泥石流沟下游与泥石流争地的现象并不是舟曲县所独有。全国一些山区都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