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摄于1978年的照片显示的是这对革命伉俪的经典常态:卓琳总是默默地站在邓小平的身后。资料图
在邓小平走后这12年,卓琳和邓小平仍像那“双龙树”,相伴在一起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被靠墙根停靠的车挤得不那么通畅。街坊们都知道胡同尽头右拐那个两进的院子,住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他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而悉知邓小平夫人卓琳29日去世的消息后,很多人自发到大院门前驻足哀悼。
“卓琳说过想跟老爷子活到一样年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研究员刘金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也许是上苍在冥冥中的安排,在邓小平辞世12年之后,小他正好一轮的卓琳,于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驾鹤西行。十年磨难,三落三起,世态炎凉,风云多变。在邓小平风雨飘摇的一生中,卓琳一直紧随其后,艰险时无怨无悔,显赫时低调行事。
不让人动的办公室
1977年后,邓小平一家便搬进这个方方正正的,近2000平方米大院子里。院子灰砖灰瓦,绿荫满庭。紧贴着院子是一些普通的民居。以往,这些民房的主人修葺房顶时,常常能瞥见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在院子里散步的情景。
邓小平逝世后,除了少许的重要活动,卓琳基本上不会离开这里。每天早饭后她常常听上一段评书,10点左右会让护士陪同在院子里散步,下午或许接待一些老朋友。再继续听听戏曲,晚上待孩子们回家后则享受在天伦之乐中。
自1993年起,刘金田由于工作关系,常常与邓家人打交道。在邓小平逝世后,刘金田和同事上门整理老爷子的书卷和相片,卓琳在一旁小声问:“他们在干吗呢?”护士说“在整理首长的东西呢”。卓琳便满怀笑意地频频点头。“每次采访她的时候,只要谈到邓老爷子,她马上会很兴奋。”刘金田回忆道。
在邓小平研究组主编的《永远的小平——卓琳等人访谈录》中,邓家大院里的两棵油松历历在目。它们高矮错落,枝叶交织,长得拙朴苍劲。儿女们认为这两棵树象征着邓小平和卓琳相依相伴,又因为两人同属龙,便起名曰“双龙树”。绕过这两棵树踏上台阶,走过挑檐下的平台,沿着宽宽的甬道向前,左边第二间房便是邓小平的办公室。
写字台上排满孙辈们送的礼物,书架上摆放着生前他最爱的书籍,“中国桥牌协会荣誉主席”和世界桥牌协会颁发的“荣誉金奖证书”静静矗立,墙上挂着画家吴作人相赠的字幅“寿比南山”。这里的一切,都定格在1997年2月19日。“老爷子走后,卓琳从不让人动这个屋子。”刘金田说。
这个院子中满溢的是卓琳与邓小平晚年的幸福时光。邓小平在家的时候,每天卓琳都要为他泡上一壶浓茶;邓小平散步和思考的时候,她则默默在屋里注视着;而邓小平办公的时候,担心老爷子会累着,她便要孩子们去跟爸爸说说话,或者要小孙子去拽拽爷爷。小女儿邓榕曾经说过:“这些孙子孙女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定时来看爷爷,亲亲爷爷,在爷爷面前坐一坐,这是母亲规定的。”
而过去,邓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都是卓琳来安排,“她的关心从来不会说出来,都在这些点滴和不经意间。”刘金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