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观测背后的冷思考
风险并非不存在,在历史上不乏因为观看日全食而付出代价的例子。
1999年8月11日中午,英国出现百年难遇的"日全食"盛况。当日,英国的最佳观测点圣奥斯特市的一个水泥公司,考虑到日全食期间会有大量游客涌入该市,因而市内交通将严重阻塞,公司员工索性全体放假一星期;欧洲其他国家和中东经济同样受到"日全食"的冲击。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等地的金融中心,股票和外汇市场的交易员都悄悄溜走观看日食奇景……为了激动人心的这两分钟,许多地区经济活动陷于停顿,看"日全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对于这次长江大全食来说,风险也渐渐显现:据气象部门介绍,7、8月正值台风季节,假如台风过境,即使没有暴风和强降水,也非常容易带来阴天。不仅如此,4月份以来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也会对各地的日全食旅游带来影响。一些天文学会表明,基于各种不可控制因素,不能保证团友一定能够看见日全食。
"不可否认,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日全食作为天文奇观,各个城市都想用好日全食观测活动这个载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如是说。
"但是由于日全食发生的时间、地点有限,并非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为了短短几分钟的'奇观'而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和开发,政府与商家不得不承担一定风险。"杨建华认为,像日全食这样的旅游,依托城市本身的景区和现有资源,如在一些名山风景区设置观测点会是更好的选择。
日全食最佳观测地之争,与一直颇受关注的名人故里之争、传统文化之争一样,都是城市间资源经济的"博弈",希望通过天机、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城市,达到宣传的目的。资源一旦利用得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假如是图一时之利,大兴土木,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带来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就与初衷相违背,反而得不偿失。(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