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招商“单相思”
投资5000万,“开车违法不受罚,娱乐场所消费不受查”
有5年时间,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卢进勇奔走于全国大小城市,讲授招商引资之道。
他的学员是省市县各级政府主管招商引资“天字号”工程的一把手,以及头戴招商引资指标“紧箍咒”的公务员们。“可以感受到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展欲望。”卢进勇形容那种热望“近乎疯狂”。
但最近两年,卢进勇为人师的热情淡了很多---每每路过城市郊区,看到耕地和村落变成开发区、工业园、CBD,“都成了产值,繁荣但不再美好,心里隐隐作痛。”
卢进勇讲课,常常会提到“昆山模式”。
1985年,昆山是全苏州经济倒数第一的县(1989年撤县建市)。县长因此得名“小六子县长”。
当年,昆山在县城东边划了一块4平方公里的土地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名字里加了“自费”两字,因为没人支持。县政府拿出50万元做广告:一个做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欢迎各界朋友到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另一个登在香港《大公报》上:“昆山人民热情好客,欢迎你们来投资;你们来剥削的越多,昆山人民越开心。”
“敢为天下先”是卢进勇等招商引资研究者对昆山这一段历史的评价。后来人想向昆山取经,却发现“昆山模式”并不好复制。
是非高尔夫
比如说,昆山的“高尔夫球现象”。
昆山人认为,高尔夫的最高境界在于打“人”---结识客商、沟通感情。昆山市招商中心秘书长孙建中在介绍昆山招商引资之路时多次提到,到2006年,至少有8个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最初都是在球场上建立关系的。
不少地方政府把高尔夫当成可以大大提升当地投资环境的“形象工程”。南京曾把钟山高尔夫球场称为“南京市对外宣传城市形象、招商引资的窗口”;2003年,天津静海经济开发区曾以高尔夫赛事的形式举办招商会。对一些中小城市,“高尔夫+别墅”是吸引外资、升值周边土地的法宝。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韩烈保2003年进行了中国高尔夫消费状况的课题研究。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GDP、实际利用外资额与高尔夫球场的发展规模相比已基本达到平衡。就拥有高尔夫球场的城市来讲,各城市的高尔夫球洞数与其GDP的相关程度为64%,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程度达75%。
或许正因为此,虽然从2004年到2006年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曾发布多道禁令严格控制高尔夫球场的用地审批,但到2009年,我国的高尔夫球场还是增加了近400个。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贫困县市也加入到这场种“绿色鸦片”的圈地运动中来。今年,国家级贫困县海南陵水一口气规划了9个高尔夫球场。
卢进勇的理解是,一方面,我国的财税体系是“分灶吃饭”,高尔夫球场建设本身就是招商引资项目,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高尔夫招商项目带有很大盲目性。
“长期以来,全国至少60%的球场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原中国高尔夫协会秘书长崔志强断言。
对于建几个高尔夫球场和别墅就改善了城市硬环境的想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处投资环境项目方案主管、国际投资环境研究院院长黄静认为,投资环境的好坏不完全在于硬环境的优劣,有时软环境要素会起决定性作用。
他举例说,荷兰有个10亿欧元的投资项目同上海张江科技园谈了一年都没谈拢,最后落户苏州,原因在于那里的商务成本较低。
位于金沙江的二滩电站在建设之初,一批欧洲科学家、工程师和学者负责施工运行。攀枝花市为他们建立国际城(村),不仅通互联网,还修了教堂和国际学校。“如果把招来的‘商’比作一株植物,城市就要提供同它原来生存环境相似甚至更好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否则植物移栽就会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