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科研处处长梁保尔告诉本刊,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的追求,是内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法则。城市精神需要通过有代表性的符号解读出来,而城市口号最具代表性。“‘动感香港’这个口号很成功,因为它体现了香港工业、经济和文化的动态与香港人的活力。”
要诠释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城市进行明确定位,否则会事倍功半。如广州的城市口号“一日读懂两千年”,既想照顾到该城市多元的历史,又想打造现代主题文化,由于定位不明,不知取舍,容易不知所云。
刘彦平举例道,往往一个城市有很好的文化资源,偏偏定位偏差,如大同,云冈石窟闻名中外,却把自己叫做“煤炭之都”;瓯越古地、南戏故里的温州,以“中国鞋都”自得;还有古都南京,自称“博爱之都”,反遭网民揶揄。
前提是“酒要好”
陈勇说,一些名不副实、有悖于文化内涵的口号,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不仅对城市建设没有推动,反而对城市形象产生负面作用。如“生态型城市”的提出,并不适合所有的城市。即使初始条件符合,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真正实施并达到效果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此类漂亮口号只会助长城市发展的浮夸风气。
城市口号应该是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不仅包含历史文化基础,还必须有群众基础。刘彦平对在城市口号的塑造中民间参与严重不足表示担忧。他认为,城市品牌的实质是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城市历史的自豪感、对城市发展前景信心的综合表达。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所以城市品牌从设计、管理到增值,都应有市民的参与。
民间参与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去年浙江宁波举行了口号海选,最后选定的一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就是出自一对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夫妻之手。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口号征集。”在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储嘉康看来,口号征集活动客观上让宁波以外的人努力了解宁波,认知宁波,这就是宁波城市影响力的到达。
然而即使是口号海选,决定权仍在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包亚明表示,归根到底目前的城市口号都是官方意志的体现,地方领导在选择上有最大的影响力。而仅凭领导意志或政绩需要作为城市口号选择和宣传的背后推手,常常导致城市口号的随意性强而生命力弱,不是遭诟病,就是被遗忘。
包亚明表示,小地方特色鲜明,容易提炼出特色,如江西婺源---“中国最美乡村”。然而像上海这样的多元化大城市,很难用一句话概括。
对大城市来说,依托雄厚的财力和发达的传媒广告业,宣传、营销自己的口号并不难。然而营销只是推广、辅助手段,不能解决城市精神重塑的大问题。如何利用历史文化激活城市的生长动力、凝聚城市精神才是根本。“酒好,还需要吆喝。但前提是:酒要好。”包亚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