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里的城市
今年1月,合肥推出城市旅游口号:“两个胖胖欢迎您”,当地媒体街头调查显示,此口号遭多数市民反感。3月,宜春旅游政务网打出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目前已改为“一座春的城市”)。
此后,网民兴致勃勃地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雷人城市口号”,且榜单不断更新。“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常常是某地政府刚刚花大力气大价钱树起来一个口号,马上就被网民解构得体无完肤。
“上海,精彩每一天”,被指直接来自护肤品广告;海口的“娱乐之都”,像是给坊间传闻提供依据;而“现代化魅力型区域中心城市、沿海强省省会”,被称为“打死也猜不着”的谜语---答案是“石家庄”。
据长期关注城市形象研究的文化学者陈勇介绍,中国内地大小2000多座城市(包括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与营销城市,除形象广告、征集市歌、申遗、改名、选形象大使、建地标外,对于征集城市口号也热情高涨。
地方政府常以重奖的形式征集城市口号,少则三五千,多则数十万。重庆市政府以重金策划出“没到过重庆,不了解中国”,一度当选上述“十大雷人口号”之首。对它的质疑不是因为出格,而是太没特色,“没到过吐鲁番”、“没到过漠河”,像是一道万能填空题。
无比正确的废话
如同石家庄的城市口号一样,让人猜谜、相互山寨是中国城市口号的通病:“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是三亚吗?不,答案是威海。“文化圣地,天鹅之城”,谁能想到指的是三门峡呢?
陈勇告诉本刊记者,整理当今国内的城市口号,会发现很少有能划到四个队伍之外的:
一是某某之都或某某之城,这个最简单,有什么出产,有什么产业,填上就得。
二是由苏杭领队的“天堂在人间”,天堂、仙境、伊甸园成了许多城市的标签:“焦作山水,人间仙境”(焦作);“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园”(浙江象山县);“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义乌),等等。其实把某某之都,直接改成某某天堂,一般都无不可。
三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成功,引发“山水类”口号扎堆:“福山福水福州游”;“奇山秀水绿南宁”;“多情山水,天下洲城”(长沙)。以中国的地貌,大部分城市要找出些小山小水都不难,这些山水是否有代表性?还是和房地产开发商宣传用的山水家园、山水花苑一样,只是个噱头?
四是给西方地名做“二房”。如在宣传中自比“东方日内瓦”的地区,就有石家庄、秦皇岛、肇庆、昆明、大理、巢湖、无锡、上海崇明等,还不算自称“东方小日内瓦”的,以及把发展目标定为“即将建成东方日内瓦”的。
在陈勇看来,上述现象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发展向西方看齐的努力和与西方文化抗衡的心态,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中国城市在文化上的不自信,甚至是极度自卑。
在2008年的一次旅游专家座谈会上,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指出:“城市口号最容易变成正确的废话。”
“要么因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大惯性而显得很‘虚’,要么出于市场利益诉求而太‘实’,这是目前城市口号的两种极端化表现。”陈勇说。
失落的城市精神
定位混乱、推广不力、缺乏国际视野、设计粗糙、公众参与度不足,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彦平给城市口号总结了这些病症。
口号,就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参考该定义,目前中国的城市口号大都难担这一重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解释说,城市口号出现克隆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城市的今天不了解;二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之路也不了解。
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说:“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在顾晓鸣看来,我们需要的是精神追求,一种崇高感和超越感,提炼形成主题词的形式,让口号体现出强大的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