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陈竺成为“万钢第二”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9日表决决定,任命无党派人士陈竺为中国卫生部部长。卫生部被视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键部门,目前它正在着手进行的医疗改革工作关乎13亿民众的切身利益。
陈竺是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也是继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后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长的非中共人士。被媒体称为“万钢第二”。
中国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理由中评价陈竺说,“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
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陈竺的任命,是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信任的又一体现。”这位负责人说,非中共人士担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
经历传奇
“修地球光靠热情修不好”
从插队知青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是陈竺传奇经历的重要部分。自1970年4月起,16岁的陈竺在江西省信丰县和横峰县当了5年多知青。期间,他凭着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并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念书。
“其实,我是当年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普通一个。”自16岁从上海到江西插队落户,陈竺有整整5年时间一直待在农村。回顾那段经历,陈竺曾说,知青生活加深了他对农民的感情。同时,也使他切身体会到,“修地球光靠热情是修不好的,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知识和文化。”因此,身处农村艰苦条件下的陈竺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自学。
1978年,中专生陈竺在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
1989年,在和妻子陈赛娟双双获得法国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后,陈竺选择回国工作。
作为知名科学家,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上世纪80年代,陈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国际上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点。之后,陈竺又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给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人们或许以为陈竺在学习上特别有天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但陈竺自己认为他取得成绩主要是靠勤奋。他说一本上千页的外文著作,他从头读到尾,有时会连着读几遍。
留学回国
让科研成果长在自己国土上
1989年,陈竺和陈赛娟回国,在谢绝法国挚友的挽留时,陈竺如此回答:“之所以回国,不是由于我爱法国不够,而是我更爱中国。”他坚持“要让科研成果长在自己的国土上”。
刚刚回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时,担任血液研究所所长职务的王振义教授只是一个“皮包所长”,条件很艰苦。陈竺要建血液研究室更是缺人、缺设备、缺房子。小心翼翼从法国带回的试剂也没有低温冰箱来存放。一个星期后,因寄放的低温冰箱故障,这些价值几万法郎的试剂竟全部报废了!
一开始做实验,由于没有相关设备,他们要到外边的实验室去“借做”;没有交通工具,陈竺就骑着自行车,把那些贵重娇气的标本、试剂、试管及实验材料轻轻地放在车筐里,四处奔走。最后,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陈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迅速展开。
在短短六七年时间里,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863高科技项目以及欧共体项目等2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青年学者。拥有中国、美国、法国科学院三个院士头衔的陈竺在学术界的声望可见一斑。
同事评说
科学家自己扫地倒垃圾
与陈竺相识近20年的老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说,陈竺留给他的最大印象莫过于执著和严谨。他自己动手擦桌子,收拾试管、扫地、倒垃圾。有人问陈竺:你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些杂事还要管吗?陈竺说:“我不认为院士就不该做这些事。在法国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讲,每天早上用5分钟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你可以在这5分钟里考虑今天应做些什么事。”陈竺常对学生们说,一个乱七八糟的实验室绝对出不了一流的成果。
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今年陈竺带的博士生又将有2到3个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陈竺的一个学生说,尽管十分忙碌,前一阵子他还抽空来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陈竺观点:13亿人的健康不能光靠看病吃药
卫生体制改革要进行五个系统工程的改革:个体医疗系统、群体公共卫生系统、卫生筹资系统、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监督系统和医学技术进步的生命科研系统。这五个系统相互配合支持,缺一不可,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和科研活动。
在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时,不能忽视对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支持,未来20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必将大幅度增加,但不应该只增加跨国公司的收入,应对自己的产业形成强大拉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该注重预防、注重改善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而见效明显,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