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制度:再改改什么?
面对近期A股发行价破发乱象,以及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繁杂之声,证监会急需一场会议、一个结论以正视听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一场高规格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1月29日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
对监管层来说,这场研讨会及时而又迫切。1月28日,中国西电(601179.SH)挂牌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格,加之稍早时候的中国化学、招商证券等新股上市不久即跌破发行价格,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质疑之声陡然升温。
目前市场的焦点在于,新股上市连续跌破发行价,是否意味着新股发行制度的失败?证监会急需一个正确的基调,引导舆论。
一位参与研讨会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为中国证券业协会、上交所以及深交所,实际上乃证监会委托上交所承办,并将会议地点放在上海,用意明显。
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研讨会上总结说,研讨会达成了5项共识,包括新股发行取得阶段性成果、继续深化市场化的发行体制改革等。
这标志着,继2009年6月之后,半年多的时间内,新股发行制度再启改革动议。如果动议变成现实,则创下了发行制度改革间隔时间最短的记录。
“破发”促使理性回归
1月28日,中国西电一上市就跌破7.9元的发行价,当天报收7.79元。此后的连续两个交易日,其股价一直未能跃上发行价格。当天,创业板亦有三家公司跌破发行价格。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称,中国西电破发具有标志性意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就是要还原一级市场应有的投资风险,随着市场破发,“新股不败”顽症终于被打败,破发将成为常态。
2月1日,创业板首批网下配售股解禁,当天创业板股票集体遭遇重创,有13家公司跌幅超过了8%,21家公司放量下跌,两家公司跌破发行价格。
董登新表示,随着IPO定价的市场化以及发行节奏的市场化,发行市盈率正在向下回归,发行者定价和投资者申购新股、炒作新股将变得审慎而理性。
目前,国外资本市场上,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较为正常。如在美国,其首日破发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香港市场也大致如此。
另外,破发让高价发行没有了市场,80多倍甚至10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或将不复存在,“定价方不再肆无忌惮,你可以抵制,让他发不出来。”董登新说。
按照《证券法》第35条规定,向投资者出售的股票数量未达到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70%的,为发行失败。
这就促使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不仅要站在发行公司的角度,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接受能力,这样确定的发行价格,才能为发行方和投资者同时接受,破发才不致于屡屡出现。
两种声音
此次会议达成了发行制度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共识,但对于发行节奏的市场化问题,市场产生了两种相反的声音。
董登新教授认为,证监会在新股发行道路上应坚持两条底线,一是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不动摇,第二是新股发行节奏上市场化不动摇。
个人投资者代表毛智伟也说,以往监管层在市场好的时候,加速IPO发行,市场不好的时候暂停新股发行,这是股市新股不败的一个原因。新股发行节奏市场化,就是不能因为几只新股的破发就改变甚至停止新股发行的步伐,而应把新股发行交给市场,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和市场化。
券商代表华泰联合证券总裁盛希泰也认为,新股发行是利好,应该加快发行速度,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市场行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功能。
但新股发行其实就是市场的扩容,这也考验市场的资金层面——如果市场的资金不能及时补充,新股发行其实就是单方面增加供给,其结果就是导致供求失衡,股价下跌,市场市值缩水,参与市场的所有投资者,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王亚伟就表示,新股发行应该考虑市场接受能力,新股发行市场化,不意味着IPO开闸放水,监管层应该适度调控节奏。
有意思的是,王亚伟在发表演讲时,当天(1月29日)上证指数3000点得而复失,报收于2989.29点。
王亚伟认为,新股扩容往往被解读为监管层的政策导向,投资者习惯性地将大型IPO解读为监管机构的政策取向,而不是市场本身的需要,从而对于后市的政策面产生错误的预期。
但同样来自基金机构的兴业全球基金总经理杨东则表示,国内新股发行并不算多,2009年国内股市融资总量5000亿元,仅占当年总市值的2.2%左右,国外市场都要达到5-10%。而且新股加快上市,可能会抑制一些投机炒作,对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是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