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是全可流通不是全交易,因此,不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相反,全流通带来的自由流通的股份恰恰为产业整合和并购重组打开了一扇门。”8月24日,民生银行最后一批限售股解禁再次引爆了有关A股市场全流通的话题,而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则从更长远的角度对全流通市场作出了解读。
事实上,“股份自由流通”还有着另一层重要意义。业内专家指出,作为筹码的限售股份“自由流通”后,可以助推资本有效配置,还可以助推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全流通”不等于“全交易”
A股市场全流通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据统计,到今年年底,实现全流通的公司将达到420家左右。届时这些公司的股本中将不存在“限售股”。而到明年年底,全流通上市公司的数量将提高到600家左右。
但是全流通是一个权利法则,把流通权还给了股东,并不是要求、强制原来的解禁股全部进入交易。其实,在自由流通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并不仅仅是大小非股东,而还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景气度预判乃至是上市公司自身基本面。
民生银行有关人士就全流通后的减持问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寿等股东应该不会轻易减持民生。民生银行的业绩和估值也很不错;此外,股东持股数量普遍并不大,减持民生并不能巨额套现,减持的‘现金流意义’并不大。”昨日,民生银行交投活跃,但专家指出,其活跃的交投恰恰说明了资金对于全流通后的民生银行更感兴趣。
今年上半年,A股的流通市值早已经超越了10万亿元,但是目前每日的成交也仅为2000-3000亿元,这其中至少有半数是机构投资者和股民所交易,真正由解禁带来的“交易”占比很低。
对于A股市场对于全流通的承接能力的问题,华生昨日对记者表示,“股权的自由流通量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全流通是全可流通不是全交易,因此,不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而且,股份的自由流通是证券市场成为有活力、有深度市场的必要内容。”今年4月,工商银行大量H股解禁,其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私募配售方式出售部分持股,一方面保护了工商银行既有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卖方手中股份价值实现最大化,可谓“共赢”。
华生进一步表示,目前我国可自由流通的股份不是太多而恰恰是太少了,距离成熟的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盘股和蓝筹股目前自由流通的股份数量很少,并不利于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大股东不做市值管理
不符合经济规律
据介绍,亚洲的证券市场中,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在30%-40%之间,少数甚至超过50%;而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一般在10%-20%之间。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实现全流通,过度的夸大和忽略都不对。在股改之初,很多人担心全流通会是洪水猛兽,现在看来,对于减持压力不用那么担心。
但是反过来讲,大股东不做市值管理,显然也不符合他们本身的利益和经济规律。
现在,上市公司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市值管理,这原本是任何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应该做的。但是,市值管理不是“大变活人”,不是“大进大出”,而是对部分股份进行多种方式的处理。
开启市场化重组大门
华生表示,最重要的是,股份自由流通可以为并购重组打开大门。
他以股本规模最为庞大的金融股为例进一步解释称,大型国有银行即使全流通,其大股东不仅不会轻易减持(汇金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增持三大行)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小型银行全流通后,即使部分股东有减持欲望,由于股权数量分散、权重小,对市场的影响自然也很小。而且,恰恰是这些股份自由流通的中小型银行有望成为银行业重组的先锋和突破。
目前A股市场中近三分之二的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上市公司的重组往往更倾向于行政性重组,目的多是为了“保壳”。但是,股份自由流通后,资本市场可以在产业资本整合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更有利于主动实现强强联合。
此外,“长期看,市场可自由流通的股份增加之后,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也在增加,市场估值等也会发生变化。”华生指出。
中登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限售股相继大量解禁,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股市值显著增加。2008年末,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全国社保基金、QFII、保险公司、企业年金、证券公司和其它机构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股的市值占比达到54.62%,同比提高了5.91个百分点。(张 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