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发布/全文 文盲率降至4.76% -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选拔始末 设计师详解舱外航天服 太空吃炒菜 -温家宝:中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不屈服任何势力 全文 -77.2%灾区群众最关心何时住进永久性住房 重建资金六成将审计 -环保部:大唐华润电力等企业违规(名单) 8高原湖泊治污资金不到位 -"神七"撬动千亿航天产业 民族品牌淘金 航天员及妻儿保额超10亿 -质检总局:新上市主要液态奶未检出三聚氰胺 尚未抽查茅台等酒企 -长三角招商竞争恶性化 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叫停 指导意见全文 -暴雨致青川成孤岛1.6万人失去联系 绵阳死亡失踪46人 北川9人死 -联大热议金融危机 布什要大家放心 FBI调查雷曼等是否涉嫌欺诈
中国金融机构该不该抄底华尔街 日本巨头已大举捡漏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9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的金融机构是否应该充分利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时机抄底华尔街?尽管专家对此各执一词,但一致认为,各金融机构要全面评估风险,谨慎走出去。

    抄底的机会来了吗 

    虽然日本金融巨头已经大举“捡漏”华尔街,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抄底华尔街还不是时候。

    他认为,虽然不排除有些机构此时能够抄到底,但是中国企业不能以抄底思维走出去,而是要从长期战略发展角度考虑投资行为。金融机构要从业务发展的角度进行战略投资,而不是做财务投资者。“目前局势还不明朗,如果美国实施救市计划,会使美元进一步贬值,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也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依然扑朔迷离,目前还不到中国金融机构抄底的时候。“早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就曾有人宣布次贷危机高峰期已过,中国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到美国金融市场抄底。试想,如果中国机构投资者轻信了上述判断,进入美国市场购买了雷曼兄弟或两房的股票,现在将会怎样懊悔。”他指出,美国国内不是没有资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虎视眈眈,但是连他们都没有出手,这说明次贷危机的走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依然有可能继续下跌。与其拍脑袋判断市场的底部冒险进入,不如观察其他有经验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目前的最佳策略还是“现金为王”,中国金融机构依然应该持币待购,等待更好时机的到来。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则表达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出手的时候已到。虽然美国金融动荡短期内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股票价格还在不断下跌,但是未来美国还是全球的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看好。他还认为,从历史上看,东亚文化与美国文化很难兼容,因此不应购买业务单元,而应以购买美国金融机构股权为主。

    须三思而后行

    虽然认为目前已是合适时机,但殷剑峰也提醒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投资前要摸清美国政府的态度,并且对意向购买的机构所从事的衍生品交易进行全面的了解,“有些衍生品交易不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另外一位学者则指出,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要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相结合,做到有市场、有业务。他认为,美国破产的金融机构从事次贷业务比较多,抄底前要考虑清楚以后的发展方向。如果以后能够发挥长处的话可以购买,要根据实际决策而非价格进行购并活动。

    “如果能够充分重视次贷危机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意义,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张明认为,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为中国下一步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例如如何推动资产证券化进程、如何发展信贷评级机构、如何控制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如何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透明度、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政府如何对系统性金融危机做出反应等。(王光平)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华尔街地震 中国如何应对“金融海啸”的冲击?
股神百亿美元砸向高盛 再掀抄底华尔街高潮
美国救市可能拖累中国 唐双宁称谨慎抄底华尔街
华尔街五大投行A股持仓量仅为高峰时三成
华尔街启动70年来最大重组 中资入股大摩被搁置
华尔街回到1929年 摩根高盛变身银行控股公司
专家:“华尔街”风暴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雷曼申请破产全球股市大跌 中国或为次贷最大买单者 华尔街恐慌
图片新闻:
珠江口现百年一遇风暴潮 台风黑格比致经济总损失近60亿(图)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担任神舟七号航天员[组图/简历]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