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沪指直逼6000点 权重股引领狂欢 股市已成为国民经济"晴雨表" -监管机构将从六方面推进基金市场发展 城市居民理财首选基金 -中国取消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 差别电价收入由中央划归地方 全文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进发射基地 年底前发射 -央行发1500亿票据 第6次加息信号强烈 9月重要经济数据24日发布 -中方拘4冲闯韩国国际学校者 外交部就东海问题磋商等答问(全文) -国家将优先安排廉租住房等用地 -中国航天已具备5大能力 力促卫星导航终端产业化 鼓励企业投资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 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率第二 达13.8%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5年增五成 消费年均增7.6% 居住支出增加较多
QDII产品销售火爆有望持续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日前,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完成发行,首日募集730亿元,认购比例仅为四成。此前发行的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两只基金QDII也都是在发行首日达到募集上限。

此外,上投摩根首只QDII产品——亚太优势基金将于10月15日起限量发行。业内人士预期,在监管部门的呵护、投资者的追捧以及港股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基金QDII产品还将持续热销。

购买QDII成为时尚

购买QDII正在成为时尚,即使是不懂英文的投资者也能利索地说出QDII。

老百姓迫切的理财需求是QDII产品热销的最大动力。在我国储蓄存款“负利率”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与其他渠道的投资相比,基金具有门槛低、收益高的优势,近两年国内基金的巨大赚钱效应也使得居民存款“搬家”演绎得如火如荼。

在A股市场估值不断高企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希望通过优先发行QDII产品来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的政策意图比较明显。从南方到嘉实,三只QDII产品的发行时间相距不到一个月。A股市场基金发行放缓也对资金分流至QDII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行渠道的积极参与在QDII产品销售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理财逐渐成为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多数商业银行采取了“顺势而为”的策略,在一些商业银行的激励政策中,基金销售业绩相当于银行存款任务,因此,银行客户经理有足够的积极性来销售基金QDII产品。

投资者差异不小

投资者购买QDII产品的类型和对待收益预期的心态并不完全相同。

根据某大基金公司销售人员介绍,在QDII产品的投资客户中,相当部分是在近一、两年来在A股市场中实现了较大赢利的投资者。在A股市场不断走高的同时,他们需要能找到分散风险的投资渠道,而QDII产品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他们对QDII的收益期望不如对A股基金高”,QDII产品是他们进行资产配置的选择。

另外,有一部分是没有在A股市场中赚钱的投资者购买了QDII产品,“A股太高了,他们已经不敢买了”,这部分投资者对待收益的态度是“能赚多少赚多少”。

也有一些投资者对基金QDII产品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他们购买更多的是惯性行为以及对新发基金的偏爱。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投资者‘一元钱’基金的情结还非常明显”,嘉实基金一位销售人员介绍。

QDII热销还将继续

在已经发行和将要发行的QDII产品中,香港市场都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市场。

国内基金公司顺利发行QDII产品不断刺激香港股市上涨。恒生指数10月10日上涨341.29点,涨幅达1.21%。国企指数上涨2.5%,创下18285点的历史新高。市场预期,内地QDII基金将大量涌入香港市场。

即将发行QDII基金的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表示,该产品的推出已受到很多投资人的关注,随着销售日期逐渐临近,上投摩根的销售及客服部门异常忙碌,公司60人的客服团队近日每天接到的咨询电话近2万个,公司网站每天的访问人次超过30万,大量投资者通过热线和网站来询问公司产品的情况及申购程序。

业内人士表示,资金的不断涌入与市场的不断上涨形成了相互强化的作用,A股市场中基金赚钱效应有望在香港市场中复制。(记者 齐轶)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图片新闻:
上海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月收入低于六百元的可申请
新疆拜城发现储量1300多亿立方米的大气田 保证西气东输气源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