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国家将优先安排廉租住房等用地 -中国航天已具备5大能力 力促卫星导航终端产业化 鼓励企业投资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 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率第二 达13.8%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5年增五成 消费年均增7.6% 居住支出增加较多 -肉价5个月来首下降 CPI有望见顶回落 消费者:物价上扬日子照过 -中国设第四个保税港区 分三期建设 南京新街口商贸密集度最高 -广东佛山国企领导私分1411万国资 探访各地"物权法第一案"缘由 -银行系QDII投资门槛再下降 起点5万元 QDII基金中签率仅4成 -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名单发布 19所入选 各一级学科A++级学校排行 -工行:ATM跨行取现手续费调至2至4元/笔 京沪暂不上调 涉嫌违法
中国股市已成为国民经济“晴雨表”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专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

“银行改革的关键在于资本市场。”早在2002年,时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的李扬就发出这样的预言。然而在当时,资本市场视“扩容”为“洪水猛兽”,不能为金融业改革提供平台。

五年后的今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A股市场相继上市,并刷新着资本市场一项又一项历史纪录。回顾这五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李扬欣慰地说:“现在可以说,中国股市已反映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能够代表国民经济的基本趋势。”

五年迈上新台阶

记者:现在回头看这五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您认为主要有哪些变化?

李扬:应该说,这几年中国资本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股市本身的制度建设有了根本转变。这主要体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和IPO两个方面。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中国股市天生的缺陷终于得到了顺利解决;而IPO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过去那种一级市场不可能容纳大的IPO、连带一个推论是资本市场不可能为金融业改革做出贡献的观点被彻底打破。我们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O,现在可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涵盖了主要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反映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能够代表国民经济的基本趋势。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果仅从开户数看,现在可能是散户占主导,但是从基金所持市值的比重以及对市场的影响看,机构投资者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会对市场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市场开始逐步开放并融入全球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引入了QFII制度,这几年也有海外资金通过其它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虽然进入多少还不清楚,但市场应该有一个完全有别于国内投资者的因素,否则国内投资者难以经风雨、见世面。在我看来,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带来的主要还是有利的因素。

我们现在也开始走出去。让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展开投资,这点特别重要。

从监管来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五年来监管当局着力于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法规。这几年,可以说是法规出得最多的时期。从监管法规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市场之一。

当然,这几年的发展也与大形势有关。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稳定增长,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摒弃市场波动不好的观点

记者:在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发展时,很多人下意识地担心市场大起大落。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李扬:资本市场肯定还会健康发展。我觉得,要摒弃那种认为市场剧烈波动不好的观点。美国股市也经历过大起大落。资本市场调整会以大上大下的方式实现,这是正常的,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

我觉得,管理层针对股市要作的事情主要归结为两条:第一条,在目前股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要加强监管,保证证券发行者的信息透明、公开、及时、全面,严格禁止内幕交易,保证投资者没有受到欺骗,做到风险充分揭示。这样,无论市场上也罢、下也罢,主要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

第二条,严格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现在银监会已经出台不少措施,下一步应继续加强监管。(记者 郭凤琳)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图片新闻:
上海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月收入低于六百元的可申请
新疆拜城发现储量1300多亿立方米的大气田 保证西气东输气源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